中國食品網

北大教授稱成人喝三聚氰胺不傷身 媒體刊文反駁

   2012-12-13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9380

  一個社會尊重專家學者,因為他們更謹慎,不輕易做出判斷,他們絕不會像莽漢那樣,用口號式的語言去煽動和抒情。

  昨日,北大教授李可基在茅臺集團召開的媒體見面會上,斥塑化劑標準不科學,并稱三聚氰胺基本無毒,成人喝下去不會損害身體。他表示,人類幾百萬年都沒有滅絕,說明人類排毒、解毒能力非常強大。

  李教授的這番言論,實在聳人聽聞,既然人體能力這么強,生了病何必再吃藥、住院呢?學問精純至此,能與邪說不謀而合,堪稱奇談怪論。

  首先,人類得以延續(xù),與是否百毒不侵無直接關聯,史上滅絕的物種,也絕非排毒能力低下。第二,人類確實有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但這是個漸進的過程,現代社會讓環(huán)境改變大大提速,這是否已超越了人體的自我調整能力,不能看表面數據,還需深入研究。第三,三聚氰胺的毒性已經試驗證明,怎能說無害?

  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大量的調查與研究,從懷疑到證實或澄清,不可避免會有延時性,可生產卻在高速推進,如不及時干預,很可能釀成巨大的災難,歷史上,偉大的希臘文明就曾毀于含鉛的供水道。在現代社會,對有疑點的化學品保持警惕,這是人類經“DDT”、含鉛汽油等慘痛教訓換來的寶貴經驗。

  這樣的常識,李教授不會不知道。在科學領域,不存在什么“相信自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個社會尊重專家學者,因為他們更謹慎,不輕易做出判斷,他們絕不會像莽漢那樣,用口號式的語言去煽動和抒情。

  然而,李教授的發(fā)言,充斥著絕對判斷,始終沒有數據支撐,句句擲地有聲,科學、健康之類大詞不斷,這,是學者應有的表達方式嗎?

  不久前,意大利法庭將幾名地震專家送進監(jiān)獄,他們感到很委屈:預測地震,全世界都做不到,我們怎么負責?但法庭的回答引人深思,既然預測不到,你可以據實回答,至少不亂下判斷,當你說出“絕不會發(fā)生地震”時,這已經是在判斷,那么,你就必須承擔相應后果。

  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就在這里,跨了過去,李教授事實上已放棄了學者的身份,盤踞在他腦海的,已不再是嚴謹與邏輯,而是利益和升遷的機會,對于這樣不肯承擔社會責任的所謂學者,難怪百姓們要稱之為“磚家”。蔡輝/文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