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2016年食品安全輿情傳播有四大特點

   2017-01-09 中國科技網6480
核心提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1月6日發(fā)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分析,認為2016年食品安全輿情傳播有四個明顯的特點。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1月6日發(fā)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分析,認為2016年食品安全輿情傳播有四個明顯的特點。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成為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三大關鍵詞,其他關鍵詞還包括丙烯酰胺二惡英、酵素抗生素、生物毒素等,其中生物毒素被首次提及。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告訴記者,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的關鍵詞前三位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對比來看,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體重復關注的熱詞,食品添加劑在2016年再從前四上前三。而2015年的熱點行業(yè)――乳制品在2016年則相對平靜。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進行分析表明,“源頭污染”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比如“輸歐茶葉含高氯酸鹽”、“香港檢出市售大閘蟹中二惡英超標”、“麻痹性貝類毒素”及農殘、藥殘等,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中難度最大的原料污染問題已浮出水面。
 
    孟素荷表示,觀察2016年食品安全輿情傳播,有四個明顯的特點:
 
    “透明產生信任。”2016年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抽檢信息的常態(tài)化發(fā)布及快速的處置,提升了風險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使食品安全從風險交流進入信息交流的可防可控狀態(tài)。
 
    主流媒體對食品安全的傳播日趨專業(yè)、客觀,并由此穩(wěn)定了中國食品安全輿情傳播的主戰(zhàn)場,這是今年食品安全輿情關注度下跌近30%的重要因素。
 
    部分地方媒體的養(yǎng)生等生活欄目中,對食品安全及工業(yè)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學精神,有嚴重缺陷。“隔行如隔山”、“術業(yè)有專攻”,但有些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卻“無所不知”地將自己“明星化”,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評述不專業(yè)、不準確,造成消費者的無端恐慌,并降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
 
    第四個特點是“冷飯熱炒”,主要出現(xiàn)在自媒體和微信圈中,將已被科學家解讀的舊聞“改頭換面”成食品安全的“驚天新聞”,是2016年的特點,如“速成雞”變成“速成鴨”,對方便面、小龍蝦、轉基因等問題進行反復炒作。 孟素荷認為,此類沒有科學依據(jù)的“舊聞新炒”占今年熱點問題的25%,也是最能影響普通百姓感受的“偽信息源”,應予關注。
 
    據(jù)記者了解,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持續(xù)6年關注年度食品安全熱點,為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答疑解惑,同時也提出科學建議。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