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美國華盛頓美國大學的研究生瑞德,從2014年8月開始靠翻找垃圾桶來解決三餐,2年下來他花在伙食上的費用只有5.5元美金,約合36.7元人民幣。(7月15日參考消息網(wǎng))
他的本意,不是鼓勵大家翻垃圾桶,而是通過自己冒險“吃垃圾”,教育美國人珍惜食物,因為“美國還有許多貧窮的人連下一餐在哪里都不知道。”美國再富裕,總會有窮人。保護好社會資源,就可以使貧窮人口得溫飽。
中國餐桌上有浪費,所以有人號召“光盤”。但是,中國的垃圾桶少有“健康食品”。倒是超市常被顧客發(fā)現(xiàn)“超期食品”不下架。因此,公眾的期待不是把“健康食品”當垃圾,而把“超期食品”當垃圾。超期食品如中秋月餅,不能回收返廠再加工,神奇變身,坑害消費者的健康,昧著良心賺錢。
美國人雖然有浪費,或者不珍惜資源。但該浪費就心也不疼地頃倒浪費,因為他們把食品安全、人的健康看得重于天。瑞德吃垃圾,是在為美國重視食品安全、重視人權做廣告。這個要看得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的食品安全、人的生命安全與經(jīng)營賺錢的天平上,是否存在賺錢第一的傾向?食監(jiān)機關對超期食品不下架,對劣質食品,是否也有責令扔垃圾或者監(jiān)督消毀的舉措和決必?民間是否也有不食低廉超期食品的正能量?
有權威人士說,現(xiàn)在是食品是最安全的時期。其實,民間公眾不認可?;ヂ?lián)網(wǎng)+愈發(fā)達,食品安全公眾信息愈暢通,只能說劣質食品更加難藏身。安全與否,肚皮有數(shù)。假如有一天,中國超市門外的垃圾桶里也有“超期食品”,而且食用后并不危及人的健康,消費者就可以在超市隨機購買“放心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