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不能愉快、安全地吃東西了?手機里,網(wǎng)絡中,朋友圈,各種各樣的“食之提醒”層出不窮,真真假假讓人難辨。昨天,由北京市科協(xié)、全國晚報科技記者編輯協(xié)會、上??萍紓鞑W會等共同發(fā)布的“9月科學流言榜”, 徹底揭穿了許多食品安全“小貼士”的科學假面具。
無籽葡萄是抹了避孕藥?
正值吃葡萄的好時節(jié),一段葡萄果農(nóng)的揭秘視頻正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這位果農(nóng)自揭家丑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
真相:避孕藥只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進而調節(jié)體內各項生理指標,達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而植物體內缺乏相應的受體以及信號途徑,作為動物激素的避孕藥無法被植物識別和起效,也就根本無法給植物“避孕”。植物用的生長調節(jié)劑俗稱“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的分子結構完全不同,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結構和攜帶的蛋白也完全不同。人用避孕藥沒法讓水果無籽,植物激素也無法調節(jié)人的生長發(fā)育。
含有苯甲酸的紅棗不能吃?
“某地紅棗不合格,被檢出防腐劑成分——苯甲酸”,類似“黑紅棗”的帖子循環(huán)出現(xiàn)。其實,這只是一個不懂紅棗的誤解。
真相:經(jīng)調查證實,紅棗中的苯甲酸并不是人為添加的,也不是化肥農(nóng)藥帶來的,而是它自己產(chǎn)生的。當棗逐漸成熟變紅,苯甲酸從無到有,逐漸增加。苯甲酸在許多植物中都可以檢測到。植物中常含有“ 苯丙氨酸”,在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轉化為苯甲酸,是正常的代謝產(chǎn)物。
食用含有苯甲酸的紅棗對人體健康并無太大危害。因為,苯甲酸并不會在人體內蓄積,吃進去只需要大約半天時間就會排出體外。更重要的是,“劑量決定毒性”。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60千克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300毫克苯甲酸不會產(chǎn)生任何健康問題。由于絕大部分紅棗的苯甲酸含量不足0.1%,以此推算,就算一個人每天吃1千克紅棗,苯甲酸的攝入量也遠低于300毫克。
食鹽里添加“亞鐵氰化鉀”有劇毒?
一篇名為《鹽里面都有添加劑,這是要滅種的節(jié)奏嗎?》的帖子稱,食鹽里的亞鐵氰化鉀,去掉“亞鐵”就是氰化鉀,是劇毒物質。
真相:亞鐵氰化鉀和氰化鉀,名字就差兩個字,但是結構相差很大,毒性相差更大。亞鐵氰化鉀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用作抗結劑(anticaking agent)。亞鐵氰化鉀里面的氰根和鐵元素是牢牢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急性毒性和氰化鉀相比差了幾百倍。跟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不同,亞鐵氰化鉀的半數(shù)致死量LD50約為每千克體重1.6-3.2克,和我們常吃的食鹽很接近,也都屬于低毒物質。
理論上,亞鐵氰化鉀在高溫下可以分解產(chǎn)生氰化鉀,但這個溫度至少要400度。平時炒菜、高溫烹調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溫度,比如到200多度就會開始有大量油煙;到330度不粘鍋的涂層就會開始融化。所以,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適當吃鹽根本不用擔心。
大量水果用了致癌甜蜜素
網(wǎng)上瘋傳一條偷拍視頻:也是一位“果農(nóng)”自曝柑橘、西瓜等大量水果,普遍使用了一種名為“甜蜜素”的農(nóng)藥。這種藥物能使得水果變甜,然而卻是致癌的兇手。
真相:水果打針增甜的傳聞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流傳了好多年,但很多實驗都已都證明這是以訛傳訛。一方面,打針留下的針眼會成為細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爛掉;另一方面,打針無法保證甜蜜素在水果內均勻分布,弄不好還影響口感。
噴藥也不太可能。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幾乎不溶于有機溶劑,這使得它很難穿透水果表皮的蠟質層。由于甜蜜素的化學性質穩(wěn)定,對于動植物來說,甜蜜素不會進入生物體的代謝過程,就算果農(nóng)在水果種植過程中使用了甜蜜素,也沒有任何效果。對人體而言也是如此,甜蜜素不會被人體吸收,它最終會再通過尿液再排泄出去,基本對人體無害。
吃魚頭、魚皮等于吃毒藥?
有專家稱,魚頭和魚皮是魚身上蓄積汞最多的部位,如果吃了魚的這些部位,那可就是等于吃了毒藥!
真相:即便是魚頭,檢測出汞含量也在國家限量標準內,魚頭不能吃的說法并無依據(jù);即便是魚頭的汞含量高于魚籽20倍,也在國家的標準之內。而人體內的汞含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持續(xù)食用高汞食物的情況下,人體對于汞的毒害還是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或者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
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或者國際組織的安全標準中,居民日常攝入量都是制定標準的重要參照。根據(jù)美國環(huán)保署的研究,成年人甲基汞的急性致死劑量大約在1~4g上下,而我們國家水產(chǎn)品甲基汞的國家標準是0.5mg/kg,也就是說要達到這個致死劑量,我們一次得吃下至少2000公斤符合國家標準的水產(chǎn)品。當然僅僅考慮急性毒性顯然是不夠的,慢性毒性的積累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從慢性毒性的角度看,必須把魚體內污染物的含量和居民日常攝入量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