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寧前往達坂山,227國道是必經(jīng)之路。每經(jīng)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塔爾大橋時,很多人總會被一種美味吸引。
這美味里有100戶農(nóng)戶“家”的味道。
這美味成為大通100戶農(nóng)戶奔向小康的一條捷徑。
這美味走向青海各地,乃至甘肅、廣東等地區(qū)。
6月16日,《西海都市報》記者跟隨一名游客的腳步,一起尋找挑動游客味蕾的大通美味,傾聽發(fā)生在那里的故事。
吃過一次后,他驅車40多公里再買兩箱
“師傅,附近有一家很好吃的手工老酸奶,具體在哪兒,您知道嗎?”6月16日,李先生從西寧出發(fā),驅車40余公里,一路詢問,慕名到大通塔爾鎮(zhèn)買手工老酸奶。
沒錯,我們所說的美味,就是大通塔爾大橋向北500米處的三江韻手工老酸奶。這個酸奶很特別,它的奶源來自大通縣四個鄉(xiāng)鎮(zhèn)。
這家酸奶在附近小有名氣,李先生很快順利找到了目的地。跟隨李先生的腳步,我們走進手工老酸奶店。
一進門,醇香的奶味撲鼻而來。保鮮柜內,金黃色的奶皮讓人垂涎欲滴。銷售區(qū)有2.5元的罐裝酸奶,也有3元的碗裝酸奶,多買還有優(yōu)惠。銷售區(qū)還有一個監(jiān)控屏幕,能看到后方車間內酸奶制作的全過程。
屏幕上,十幾名工作人員身著工作服、戴著口罩,有的在擺碗、有的在倒牛奶,有條不紊、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
“前兩天同事給了一碗,覺得沒吃過這么好吃的酸奶。今天輪休,特意過來買,同事們還讓我代買。”李先生購買了兩箱。
16日當天,酸奶店迎接的最早的客人是凌晨5時30分到的。附近村莊的一戶人家要待客,凌晨就打電話訂購了酸奶,5時30分到店里拿走了酸奶。
創(chuàng)業(yè)9年,他把“家”的味道做成了青海品牌
忙碌的身影中,還有負責人姜國龍,顧客一撥接著一撥,他們每天都是全員上陣。
36歲的姜國龍,是大通景陽鎮(zhèn)崗沖村人。在大通,基本家家戶戶養(yǎng)牛,并且會制作酸奶。因此,大通的牛奶和酸奶在周邊小有名氣。
2011年,27歲的姜國龍選擇創(chuàng)業(yè),他每天早早從大通出發(fā),到西寧售賣酸奶。“一碗的價格是2.5元,一早上就能賣完。”他在城西區(qū)的早市上售賣。
后來早市搬遷了,姜國龍又到青海湖附近銷售水果,可生意并不好。創(chuàng)業(yè)碰壁,姜國龍又想到了賣酸奶,他開始在青海湖附近售賣手工老酸奶。
同村的大學生馬文龍,畢業(yè)后在美團公司上班,馬文龍很看好手工老酸奶市場,也加入了姜國龍的隊伍。在兩人的努力下,手工老酸奶很快在青海旅游線上打開了銷路。
后來,姜國龍的姐夫韓富德加入團隊。姜國龍是總負責,馬文龍負責銷售,韓富德負責后勤。生意越做越好,可姜國龍也有大苦惱。
“當天的牛奶當天送,也不知什么原因,路上還是很容易壞。”2017年,姜國龍回到了大通,從銀行貸了10萬元貼息貸款,準備從頭再來,打造手工老酸奶品牌。
2017年10月26日,是令姜國龍記憶深刻的日子:他們的手工老酸奶作坊在大通縣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申請備案,裝修好店面準備營業(yè)。
起步很難,姜國龍三人早就想到了,可創(chuàng)業(yè)路上又讓他們驚喜不斷。大通縣市場監(jiān)管、就業(yè)、農(nóng)牧等政府部門主動出手相助,幫他們做宣傳推廣。
“更讓我激動的是,在縣就業(yè)局舉辦的創(chuàng)業(yè)扶貧培訓課上,老師專門用我們的酸奶為例,給大家講課,這更加激勵著我們前進。”姜國龍說,他們沒想到的是,手工老酸奶瞬間火了。
一天賣了兩萬多碗,市場延伸到了外省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名來自甘肅白銀的游客品嘗了三江韻手工老酸奶。緊接著,姜國龍收到了一筆2000碗的大訂單。原來,甘肅白銀的游客是一家集團公司的工作人員,品嘗了手工老酸奶后,給單位食堂訂購了2000碗。
“我們的一碗酸奶批發(fā)價是2.5元,那一次,我們承擔了運費,以2.7元的價格把2000碗酸奶送到了白銀。”像這樣的大訂單,小作坊后續(xù)接到了很多。
姜國龍曾經(jīng)在青海湖銷售酸奶時認識的外地游客,也會打電話訂購。“主要是東北的訂單比較多,我們的酸奶存放時間是4天至6天,放上冰袋寄送,三四天就到了。”姜國龍說,目前,手工老酸奶的外省銷售地主要是甘肅、東北、廣東。
去年,他們把2000碗酸奶送到白銀后,也在那里作了市場調研,很多人都說他們的酸奶好吃。于是,三人又有了大膽的想法,他們前往蘭州市西關十字,找了一個點,準備開創(chuàng)另一片新天地。
三人先在西關十字免費送出了5000碗酸奶。“我們不怕虧,相信肯定有回頭客。”果然,第二天,等他們把一車酸奶運到西關十字,門口已經(jīng)排起了長隊。一車是98箱,總共四千多碗,每天到下午就賣完了。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姜國龍三人暫時把蘭州的生意撤了回來。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3萬碗”姜國龍一邊忙,一邊介紹。他說,這幾天,每天僅在大通的銷量是6000多碗,大通縣城、西寧城北區(qū)的很多超市也能買到他們的手工老酸奶。
旅游旺季時,青海湖、茶卡、祁連等地旅游景區(qū)的訂單也在不斷增加。16日,馬文龍就是去茶卡送酸奶了。
“我們的目標是要把青海手工老酸奶銷售到全國各地,讓全國人民都能品嘗到青海美食。”姜國龍朝著這個夢想努力奮斗。
一碗碗青海酸奶,助力100戶農(nóng)戶奔小康
訂單不斷增加、銷量不斷上漲,團隊也不斷壯大。如今,小作坊也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三江韻乳制品銷售專業(yè)合作社,3人的團隊壯大到21人,其中近10人來自貧困戶。
良教鄉(xiāng)的韓生貴今年53歲,他是合作社的守夜人,也是牛奶的把關人。他長住在合作社,晚上守著合作社,早上5點起床煮鮮奶高溫消毒。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同一時間,到各村農(nóng)戶家收牛奶的馬有明也會出發(fā)。按照小本上的記錄,從塔爾鎮(zhèn)、樺林鄉(xiāng)、斜溝鄉(xiāng)、城關鎮(zhèn),挨家挨戶收購牛奶,一天三趟,共80戶農(nóng)戶,收購3000多公斤鮮奶。
16日中午,馬有明走進樺林鄉(xiāng)七棵樹村的馬成良家,收了7.5公斤牛奶。馬有明拿小本記錄了日期和斤數(shù)。馬成良也在自家的賬本上記錄了日期和斤數(shù)。隔段時間,馬有明會清一次賬。
“我們老兩口年紀大了,賣點牛奶每月有七八百元的收入,挺不錯。”馬成良說,老兩口帶著3個孫子孫女生活,每月都有政府給的經(jīng)濟補助,如今,也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了,這多虧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馬有明收購牛奶已經(jīng)有3年時間了,農(nóng)戶們很信任他。有時候,馬成良和老伴一大早外出務農(nóng),把擠好的牛奶放在固定位置,讓馬有明自取。
100戶農(nóng)戶,21名工作人員,涵蓋塔爾鎮(zhèn)、樺林鄉(xiāng)、斜溝鄉(xiāng)、城關鎮(zhèn)、良教鄉(xiāng)、景陽鎮(zhèn)6個鄉(xiāng)鎮(zhèn)。
沒有等來的輝煌,只有拼來的精彩。姜國龍創(chuàng)業(yè)9年,帶動100戶農(nóng)戶增收。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100戶農(nóng)戶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依托手工老酸奶增收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