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食品檢測認證 “進口”關何時不再如虛設

   2010-03-10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8630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專電 題:食品檢測認證:“進口”關何時不再如虛設?——人大代表談食品安全

    “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沒數。”網上流行的這句語,雖有些夸張,卻也道出了當下食品安全領域內的一些問題。

    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我國在食品檢測認證方面存在的一些頑疾和弊端,使得原本為人們把好“進口”關的這個重要關口形同虛設,已經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一個隱患。

    食品檢測認證“關口”大開

    全國兩會召開前,記者曾對海南“問題豇豆事件”進行過調查。據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zhèn)農技站站長吳朝明介紹,英州鎮(zhèn)是整個陵水縣的豇豆集散地,但目前全鎮(zhèn)只有1個檢測服務站、3名檢測員,不可能做到定點定人檢測,只能是抽樣檢測。

    海南省農業(yè)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處處長邢詒鐵說,更主要的是,在整個出島環(huán)節(jié)中并沒有要求對豇豆一一進行檢測。豇豆平均兩天一摘,又值購銷旺季,個別收購商直接到田間收購,容易出現漏檢情況。此外,由于檢測部門沒有處罰權,就算檢測出不合格產品,也不能采取就地銷毀措施。

    一些人大代表認為,食品檢測是進、出市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無,“關口”大開、形同虛設,

    “同樣讓百姓寄予厚望的有機食品,也時常讓人大跌眼鏡。”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市副市長丁萬明說,“一些通過了認證的有機食品,有違規(guī)添加人工合成物質的現象。”

    有機食品又是如何通過檢測認證打上標簽的?丁萬明代表說,當前全國有27家有機食品檢測認證機構,其在成立之初隸屬于不同的部門和管理主體,盡管現在都應隸屬于國家認監(jiān)委管理,但實際上處于軟約束狀態(tài)。目前我國對有機食品的管理法規(guī)也不完善,缺乏及時修改補充,在貫徹落實中的監(jiān)督檢查也比較薄弱。

    防堵食品安全監(jiān)管漏洞刻不容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仍然存在“多頭管理、多龍治水”弊端,是導致類似“毒豇豆”這樣的食品安全事故屢屢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應探索建立起具有我國特色的“大食品監(jiān)管機制”,把主要的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納入一個部門體系內運行、實施,才能有效消除“多頭監(jiān)管”造成的疏漏和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說,目前我國雖然建立了由質檢、工商、食藥監(jiān)、醫(yī)療衛(wèi)生等部門組成的食品監(jiān)督體系,但上述部門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程式化,檢查之前事先通知,或者讓商家主動送檢,這種做法難以檢出問題。為消除食品檢測弱化問題,可以嘗試讓一些民間組織承擔檢測工作,由政府部門對這些民間組織設立門檻、制定規(guī)則、建立信譽評價機制和淘汰機制。比如像日本在食品和醫(yī)藥方面,就有很多民間組織和機構進行檢測,由政府監(jiān)管這些組織機構,政府主要是組織生產。

    對于如何提高有機食品的“含金量”,丁萬明代表說,應盡快修訂《有機食品生產認證管理辦法》,從法律上明確有機食品的生產標準、認證資質、認證程序、標志使用和法律責任等問題,完善對認證機構的監(jiān)管措施和行業(yè)自律制度,依法取締不負責任的認證機構。

    不過,很多代表都指出,食品安全問題這一痼疾已初見解決的希望:前不久,由3位副總理和15位部長組成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正式設 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得到空前顯示。

    “相信不久的將來,在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責任制度與問責制度,健全食品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健全風險評估、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下,我們都會吃得放心。”呂薇說。(采寫記者張濤、鄧伽、金小茜、劉奕湛)

    相關專題:

    食品安全——兩會熱點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