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云南省地圖冊,在劍川縣一頁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qū)東南部,在大理風景名勝區(qū)與麗江古城之間,總面積287平方千米,是一個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這里是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大門,使這個連接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
從昆明坐上高速客車用四個多小時到達大理下關市,趕上最后一班去往劍川縣的車,用了三個多小時,在一個叫甸南的地方下車,在熱情的白族司機的聯(lián)系下,恰好搭乘上一趟去沙溪的中巴車,此時,已是漆黑一片,只有天空上星星在眨著眼。一個多小時,車到達了一個極安靜的小鎮(zhèn),這里就是沙溪。夜色掩映中的這座千年古鎮(zhèn)曾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貿易集散地,又是南詔大理國佛教文化活動中心。要揭開它披著的神秘面紗,只有等到天亮時分了。
歐陽家的白族古院
清晨,推開房門,一座典型的白族民居展現(xiàn)在眼前。此宅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院主人叫歐陽盛先,如今他與年老的母親居住在此院。歐陽家住宅在整個古鎮(zhèn)上最為豪華,這與主人的祖先經商致富有關。
在沙溪,當?shù)厝藢⑿凶咴诘岵夭桉R古道上的馬幫頭目稱為馬鍋頭,歐陽家昔日曾是古鎮(zhèn)上顯赫一時的馬鍋頭。這座房子建于清末民初,紅砂石砌筑成的高大門樓,兩邊是石雕雕刻的花鳥人物,左邊雕的是耕,右邊雕的是讀,暗示著歐陽家是一個耕讀世家。門兩邊還貼有一副對聯(lián):“歐脈鐘靈地、陽光麗普天”。這是一副十分巧妙的對聯(lián),將首尾四個字連起來,就是“歐陽天地”。
進入大門即進入第二道講究的大門,與第一道大門有所不同的是,它以木結構為主。劍川的木工活在整個云南可謂名震遐邇。歐陽家的木雕門樓就是一個范例,兩層木雕將漁樵耕讀里的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門的右手邊是馬圈門,是昔日供馬幫們拴馬的馬廄,極有意思的是在它低矮的門上畫有一幅群猴圖。
按白族的傳統(tǒng)風俗,其寓意為六畜興旺,還有一種說法,猴子即是《西游記》中的弼馬溫孫悟空,它是玉皇大帝親封的專管天下馬匹的官吏,馬幫們的馬匹在其照看下,當然非常安全。進入二道門即真正進入歐陽家的院落,結構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結構,一座巨大的照壁矗立在院子中,上面書寫著大大的福字,在它的瓦檐下、墻邊均畫滿了壁畫。
院子的地面鋪就當?shù)氐募t砂石,正房與左右對稱的廂房走道的木廊架上均布滿了木雕,華麗講究的隔扇門上也刻有精美的木雕。白族是一個天性愛美的民族,善于將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裝扮得非常藝術。歐陽家的房瓦也極富特點,它是一種寫有文字與畫有圖案的瓦片,當?shù)孛麨?ldquo;琉璃瓦”,只有極富有的家庭才有。正房的二層有一座精美的木雕神龕,上面雕滿了龍、鳳、獅子等圖案,它是歐陽家供奉祖先的地方。
正房左右兩個角落為帶有天井的廚房,天井中有水井,廚房有后門通往后院。在二道門右手邊,還有一座小型院落,其格局依然為三坊一照壁,昔日是歐陽家的北花園,這個院落也是專門提供給馬幫休息歇腳的客棧,二層房間沿窗有一條類似柜子的床鋪,它是提供給馬幫存放東西用的,各路馬幫晚上睡覺前,可以將所帶貴重東西放在柜子下,人睡在柜子上,即可高枕無憂了。
馬鍋頭的傳奇
在沙溪村附近有一個名叫西門村的地方,聽當?shù)厝私榻B有一位昔日馬幫的頭目還健在。他今年已七十多歲了,名叫李德明,是沙溪歷史上最后一位馬鍋頭。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黑白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電影中那些身強力壯、云走四方的馬幫們,騎著剽悍的高頭大馬行走在山澗中,他們回蕩在幽谷中的歌聲至今仍在耳旁回響。
馬匹至今仍是生活在崇山峻嶺中鄉(xiāng)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馬幫們南來北往、承擔著各種貨物的運送,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馬幫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的民間組織,擁有管理馬幫的頭目———“馬鍋頭”,馬鍋頭是以擁有馬匹數(shù)量多少、負責與運送部門交涉、協(xié)調關系,處理日常事物與酬勞分配為己任的。他們在馬幫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像歐陽家昔日也是聲名顯赫的“馬鍋頭”。
如今已77歲的馬鍋頭身體根本不像這把年紀的人,這多半與他昔日趕馬的經歷有關。這位生于1927年的老人,年僅十三歲就隨他的兄弟們開始了馬幫艱苦的行走生涯,趕了二十多年的馬,奔走在運送鹽巴與貨物的茶馬古道上,直到1948年才做了“馬鍋頭”,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是“窮走一方,富趕馬”。但馬幫的生活并不都是陽光與鮮花,一路上的劫匪是家常便飯,甚至還有打劫并謀取馬幫生命的。眼前這位安詳?shù)睦先四樕?,儼然刻著歲月所流下的艱辛。
四方街上幸存的古集市
從歐陽家院落周邊信步,就來到了沙溪的中心———四方街。這里是一個集古寺廟、古戲臺、古商鋪、古巷道、古樹、古寨門于一身的、功能具全的古集市,被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譽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茶馬古道指的是歷史上主要穿行于橫斷山脈、三江流域,翻越青藏高原,以茶馬互市為特點,以人背獸馱為方式的古代商道。它是中國藏區(qū)內接祖國內地,外連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紐帶,是大西南各民族自古以來相互交往、融合的走廊,是古代中國與北方“絲綢之路”齊名的另一條中國古文明傳播的國際通道。
沙溪地處大理與麗江之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貿易集散地,加上南詔大理國石窟的開鑿,使沙溪成為一個集商貿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古鎮(zhèn)。在沙溪的附近有好幾處天然鹽井礦,鹽在古代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沙溪逐漸成為以鹽買賣為主,茶、馬買賣為輔的茶馬古道重鎮(zhèn)。鹽井的開采與利用,促進了沙溪的繁榮與發(fā)達。
如今的四方街格局與從前沒有太大的變化,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約300米,整個廣場街面均用紅砂石鋪就,街中心有兩棵古柏樹,在廣場中心矗立著一座古樸典雅的戲臺,它坐東向西,對面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興教寺,在集市中心矗立著這樣一座融多種宗教流派于一身的寺廟,實屬少見。
想象一下,昔日古道上繁忙的貿易在此進行,車馬魚貫、人頭簇擁,寺廟里香火鼎盛,戲臺上縱情高歌,好一派繁華景象。廣場四周是昔日的店鋪與馬店。店鋪多為前鋪后馬店,盡管這些店鋪已多年鋪門緊閉,有的甚至已東倒西斜、瀕臨倒塌地步,但它依舊完整地保存了昔日商業(yè)布局,這也是沙溪能夠獲得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古集市的殊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