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此前的三鹿奶粉案還是后來的瘦肉精案,以及現在的毒膠囊,最好的法律解決方案就是集團訴訟,但是現實之路可能非常困難 ]
最近持續(xù)爆出食品藥品領域的安全問題,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安,而一些政府部門的威信以及相關企業(yè)的名聲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零落成泥".
在專家看來,當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制度留白、執(zhí)法疏漏以及司法缺位等綜合因素惡化的結果,絕非一點一面的建議可以解決。
而開放對涉案企業(yè)的集團訴訟以及啟動懲罰性賠償,則是法律界開出的針對性藥方,據悉,目前已有律師團啟動對最近曝光的毒膠囊企業(yè)的訴訟線索征集。
責任首在政府
"政府部門有責任,企業(yè)有責任,個人也有責任。"復旦大學國務學院唐亞林教授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但是板子首先要打在政府部門的"屁股"上,因為一些部門長期的不作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助長了企業(yè)的違法造假造毒風氣;其次,企業(yè)瘋狂追逐利潤,不顧道德底線和法律雷池,也難辭其咎。
在上海律協公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吳冬律師看來,"缺憾性的立法、普遍性的違法、選擇性的執(zhí)法"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一個重要原因和表現。從制度上而言,主要就是立法,雖然以《食品安全法》為主體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共有20多部,還有近40部行政法規(guī)、150多部部門規(guī)章,各地方法規(guī)和規(guī)章則更是不計其數,但這些制度安排沒有借鑒國外遏制打擊產品質量缺陷卓有成效的設計--集團訴訟和懲罰性賠償。
"這兩項制度一直沒有在我國生根發(fā)芽,懲罰性賠償可以讓血管中沒有流淌道德血液的無良企業(yè)拿出巨額錢款來贖罪。"吳冬認為,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也有團體訴訟和代表人訴訟的法律規(guī)定,但這幾年多以"穩(wěn)定"為由將集團訴訟事實上遠離出了中國的司法實踐。
吳冬告訴本報記者,無論是此前的三鹿奶粉案還是后來的瘦肉精案,以及現在的毒膠囊,最好的法律解決方案就是集團訴訟,但是現實之路可能非常困難。不過,針對這次毒膠囊事件,本報記者也注意到已經有一些律師和網絡知名人士聯合發(fā)起案件征集活動。
4月23日,這些人士借助網絡媒體發(fā)布聲明稱:"目前,衛(wèi)生部已發(fā)布公告,要求對媒體報告的鉻超標藥品召回和暫停使用,各級公安部門和藥監(jiān)部門也采取行動,對非法生產加工工業(yè)明膠進行打擊,然而,對于早已流入市場、被患者服用的毒膠囊,損害賠償工作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因此,由多名律師參與的"毒膠囊事件律師團"成立,公開征集藥品和患者信息等線索。昨晚,該律師團的聯系人張姍姍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已經接到一些咨詢電話,主要是一些購買到了同批次藥品的消費者,但尚未有正式委托的案例,而線索征集并沒截止時間。她強調"律師團會一直堅持到事件圓滿解決為止".
特供惹了眾怒
吳冬就建議,應該借鑒臺灣地區(qū)和英國的模式,賦予消費者協會代表消費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再加上完全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條款,那么獲得的賠償全部劃入消費者保護基金,這樣不法者非法利益全部回吐出來,就能避免干壞事還能依舊獲利的荒唐。除了上述集團訴訟外,他還強調,最需要跟國際接軌的是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
除了食品藥品本身的質量問題外,惹來公眾頗為不滿的還在于一些政府部門、國有企業(yè)建立了自己的食品特供基地,而普通群眾只能在普通市場購買存在安全風險的食品,這種不公平的"雙軌制"讓飽受食品安全困擾的群眾情緒激烈。吳冬也認為,如果作為監(jiān)管部門或者其他政府部門,他們都有可供保障的安全食品、藥品渠道,那么就會缺乏對不安全的食品、藥品的切身感受。
"當然,問題不止于此。"唐亞林還認為,一些造毒造假的企業(yè)其實是受到地方政府不作為的庇護,比如這些企業(yè)可以提供稅收、就業(yè)崗位和政績,甚至還有灰色收入,這些利益考量都會阻撓政府官員動手查處企業(yè)的違法行為。這也是問題的關鍵,很多違法違規(guī)的現象對于業(yè)內的人士,或者對于監(jiān)管部門而言并不新鮮,每次曝光出來,往往發(fā)現這種現象已經持續(xù)很長時間,只是外界知之甚少。
"如何來啟動監(jiān)督、查處程序?"唐亞林認為不能僅僅依靠媒體曝光帶來的輿論壓力,還需要回到權力架構上,撤換瀆職官員,追究他們的責任。
重塑信心路漫漫
看看近期食品安全事件匯總的報道,總會讓人糾結得一塌糊涂。爛皮鞋制工業(yè)明膠制成藥用膠囊,工業(yè)明膠流向冰淇淋、蛋黃派、乳制品企業(yè);油魚冒充鱈魚出售……
其實,無論是三聚氰胺牛奶,還是鉻超標膠囊,未必是牛奶企業(yè)或者制藥企業(yè)主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而往往受原料供應的拖累。但即便這是實情,也沒有企業(yè)可以推脫責任。上??死蚪z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田安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所有供應商都在一條船上,有人掌舵,有人把槳,有人撐船。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不符合'安心供應鏈'的要求,輕者讓船速減緩,嚴重的讓船體受傷,甚至沉船。"
一位知名律師就坦言,雖然歐美國家也偶爾爆出食品、藥品問題,但是國人為何還是對產自美英日澳等發(fā)達國家的食品藥品深信不疑?那不僅僅是相信他們有嚴格的政府監(jiān)管,還相信這些國家里,任何制造銷售了害人食品藥品的不法者肯定會被繩之以法,失職的政府官員也必定會承擔法律責任,受害者也可以討回公道,得到滿意賠償和救濟。
或許前面一點,企業(yè)真流淌道德血液即可解決,但是后面的責任追究則往往讓公權力的威信存疑,三聚氰胺事件導致的問責官員也已經重新任職,曾經堅持用司法程序討回受害幼兒賠償的家庭也屢屢碰壁,現在毒膠囊事件以及相關工業(yè)明膠流向食品的問題還在查處,責任人也在調查和抓捕,官員問責或許也會在不久之后啟動,但要讓人們恢復對食品藥品安全的信心,恐怕路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