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伊始,盛產茶葉的皖南山區(qū),春茶采摘已然進入尾聲。
“早上三四點鐘就得出發(fā),打著手電筒,爬到山上茶園,天剛微微亮,正好開始采茶。一天下來,大概還能摘個二三十斤的‘鮮草’吧。”為了趕在夏季來臨前搭上春茶的末班車,地處安徽南部的石臺縣仙寓鎮(zhèn)一名茶農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記者說道。
不過,這種被當?shù)夭柁r稱為“鮮草”的剛剛采下來、未經(jīng)加工的新鮮茶葉,目前其價格已經(jīng)由一個月前的每斤50元~60元跌至10元左右了。
采茶多老者
仙寓鎮(zhèn)2007年由占大鎮(zhèn)、珂田鄉(xiāng)整建制合并而成,鎮(zhèn)轄境內有因名茶“霧里青”和“大山富硒村”而馳名的仙寓山,人口僅約1.5萬人。
下午2點,陽光還算溫和,從山腳俯腰而上,隨處可見茶園和摘茶的茶農。
很多茶園里,除了不多的中年女性外,在低頭摘茶的也大部分都是老人。而在茶農的指引下,沿著被稱為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徽道”而上,途中不時可以遇到年紀較大的茶農背著大袋小袋下山而去。
“我們這里人本來就少,現(xiàn)在很多人都搬走了,出去就不回來了,山里不好。姑娘嫁出去也不回來了。”半山腰的一處茶園里,頭搭白毛巾的采茶老人說道,然后輕輕嘆了口氣。
缺少耕地的當?shù)夭柁r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便是各家或多或少的茶園。尤其是在清明前后,茶葉嫩芽剛剛長出,頭茶價錢可以賣得比較好,起早貪黑上山搶摘茶葉已是家常便飯。
據(jù)數(shù)名茶園里的茶農相告,村里大部分青壯年都去外面打工了,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還留在家里,茶葉剛長出來的時候需要集中采摘,所謂“芽葉長一毫,價格賤三分”,但是,偏偏這時候又很難請到手腳快的熟練采茶工,“基本靠我們自己,能搞多少算多少了,沒有辦法。”
而為了能將新茶快速摘完賣個好價錢,還留在家里的親戚朋友都盡量互相幫忙,親戚朋友不夠的只好請同村或鄰村的茶農偶爾來合作采摘。
“現(xiàn)在請人摘茶都不是按照每天多少錢來的,而是用茶葉來抵的,就是摘了多少斤茶,然后平分。”家住仙寓山山腳下的茶農王軍告訴本報記者。王軍有一輛四輪小貨車,經(jīng)常沿著盤山公路運送茶農或將摘好的茶葉拉到山腳下,賣給等候在那里收購茶葉的商販。據(jù)他表示,即便現(xiàn)在“鮮草”只有10元一斤了,幫人摘茶一天也可以賺到100元以上。
而當?shù)氐囊患也杵蠊ぷ魅藛T則對本報記者表示,現(xiàn)在什么行業(yè)的勞動力成本都在上升,采茶工也一樣,報銷來回路費、包吃包住一樣不能少,工資開到120元一天都很難請到采茶工人。
鮮茶價格過山車
由于皖南地區(qū)今年清明前雨水一直很多,氣溫也較低,新茶上市比較晚,但清明之后,氣溫上升較快,茶葉長勢旺盛,導致茶葉嫩芽來不及摘而迅速長大的情況比較普遍,需要茶農集中快速采摘,同時這也令今年鮮茶價格呈現(xiàn)直線下滑之態(tài)。
“今年‘鮮草’是一天一個價,我們都不知道哪天是什么價錢了。不像去年,比如今天‘鮮草’每斤50元,一個禮拜內價格變化都不大,然后再到每斤40元,也還可以保持一個禮拜左右。”王軍告訴本報記者。他同時表示,5斤“鮮草”大概可以制作成1斤干茶,如果拿到別人的加工廠里加工,每斤加工費在10元左右。
“不過,今年的茶葉收成還可以,我從清明到現(xiàn)在,只要不下雨都要上山摘的。像今天我摘的這么多也可以賣300元。”王軍的妻子指著剛剛從袋子里倒在地上的新鮮茶葉說道。接著,她伸出雙手說:“你看我的十個手指,全都是摘茶摘的。”黃昏的余暉中,她那被茶汁浸染得發(fā)黑發(fā)青的十指仿佛變成了茶樹那矮矮細細的枝椏……
據(jù)他們介紹,按照今年的茶價,他們家不到10畝的茶園收入可在1萬元左右,也就是平均每畝收成在千元上下。而來自石臺縣官方數(shù)據(j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臺縣總人口約11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 9.7 萬人、涉茶人口7.63萬人,幾乎是村村產茶,是名副其實的“茶鄉(xiāng)”。人均茶園2畝以上,茶葉收入占農業(yè)收入60%以上。
下午5點多,在王軍家不遠處的馬路邊,依然有不少商販坐在小型貨車的駕駛室里,等待著從山上采茶回來的茶農,以便收購“鮮草”。
對于茶葉的銷售,當?shù)氐囊恍┎柁r表示,除了將鮮茶賣給來當?shù)厥召彽牟柝溚?,一些稍大的茶企也會跟他們訂貨?ldquo;誰出的價格高就賣給誰。”
實際上,據(jù)本報記者了解,很多有品牌的茶企也大量從分散的茶農手中收購茶葉,然后進行后期處理、加工、包裝、出售,而最終價格往往會翻幾個跟頭。
“春茶無需用藥”
4月份,綠色和平組織關于茶葉農藥殘留的報告引發(fā)了對茶葉安全的高度關注。
上個月底,中國農業(yè)部、衛(wèi)生部聯(lián)合召開媒體通氣會,針對綠色和平報告中茶葉農藥殘留的問題做出了解釋。本月2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題為《“農藥殘留”不等于農殘超標——我國茶葉是安全的》報道。
在仙寓山的茶園里,當本報記者提及茶葉是否噴灑農藥的問題,大部分茶農們都會表示:“摘茶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打藥(噴灑農藥)。”據(jù)茶農們介紹,春茶生長的季節(jié)氣溫還比較低,很少蟲害,不需要噴灑農藥。尤其是高山茶,基本只采春茶一季,“采完了就不采了,要把茶樹頭剪掉,這樣才能保證明年春天茶葉長得比較好。”在一些地勢較高的茶園里,已經(jīng)有一些茶農開始在修剪茶樹了。
不過,茶農們也表示,他們在賣春茶的時候還沒有聽說要檢驗了才準賣,都是從山上采下來然后就直接賣掉,“我們自己也喝,沒事的。”
本報記者在上山途中,經(jīng)過多個茶園,不時可以看到茶園地里被遺棄的一種印著“吡蟲啉”字樣的農藥空袋子。對此,有茶農表示,這是夏秋季噴灑的,因為那時候氣溫比較高,容易發(fā)蟲。據(jù)中國農藥信息網(wǎng)資料,吡蟲啉是一種殺蟲劑,目前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的農藥品種,主要用于水稻、棉花、三麥、蔬菜、果樹、煙草等作物防治飛虱、蚜蟲、梨木虱等多種害蟲。
一名地方農委的工作人員表示,吡蟲啉一般都是在氣溫較高的時候噴灑的,因為氣溫越高該藥的殺蟲效果就會越好。一般來說,藥后殘留期在25天左右。
“如果要采夏秋茶,就需要打藥,大部分是低的地方的茶園,像高山茶園,不會要夏秋茶的,因為不劃算。”王軍說,“夏秋茶主要用來做紅茶,‘鮮草’價格很低,一般也就2元~3元一斤吧。爬到那么高的山上,一天也賺不了多少錢?,F(xiàn)在是因為公路修上去了,還方便點,騎著摩托車都可以上山,以前我們高一點的地方春茶都摘不完。”
關于茶園農藥的使用,并不乏相關條文規(guī)定。但從本報記者的走訪調查來看,對茶葉農藥殘留的檢驗和相應控制體系仍并不完善,因此,小規(guī)模的茶農分散生產、分散出售茶葉的主要特點造成了茶葉品質一旦出現(xiàn)問題,責任追究可能將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而茶農“二分”特點同樣映射在眾多中國茶企身上,造成了“幾萬中國茶企不抵一個英國立頓”的逆耳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