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楊梅噴灑膨大劑”造謠者流淚道歉

   2012-06-14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11830

    "我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發(fā)布了完全失實的微博,對梅農和喜歡吃楊梅的人都造成了很大傷害。"

    新華社電(記者 周竟 王政)浙江省余姚、慈溪兩地有"中國楊梅之鄉(xiāng)"之稱,再過一周這里的楊梅就將上市。然而近日網絡上卻突然傳出一條微博,稱這兩地的楊梅"噴灑了膨大劑".該微博被大量轉發(fā),其內容被一些媒體引用,引起部分消費者的恐慌。

    該博主隨后發(fā)微博,承認內容虛假,向梅農和網民致歉。余姚警方表示,其行為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將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

    國內食品安全形勢嚴峻,而類似的謠言也一再發(fā)生,如去年的毒香蕉謠言就曾鬧得沸沸揚揚,加深了消費者的焦慮。造謠者出于何種動機?如何避免鬧劇重演?記者13日赴余姚與"楊梅噴灑膨大劑"造謠者--博主劉偉(化名)進行了對話。

    劉偉系浙江衢州人,已在余姚工作多年并安家落戶,今年30歲,擁有大學文憑,在某企業(yè)當技工。劉偉表示,自己和家人都十分喜歡吃楊梅,前幾日其父母從市場上買來幾斤楊梅,攤販自稱為本地楊梅。劉偉覺得蹊蹺,因為本地楊梅一直較小,而手上的楊梅卻顆粒很大,放了一天也沒有壞,他懷疑被噴灑了藥水。于是他上網以"水果、增大"等關鍵詞進行搜索,看到新聞報道膨大劑有類似的功效,便認為梅農對楊梅也下了"毒手".

    劉偉在6月7日早上懷著憤怒的心情連發(fā)了兩條內容一樣的微博,并"@"了當地多家媒體。"這些內容我完全是憑空想象的,連商販也沒有問一句,但心里認為這些楊梅一定有問題。就是想讓有關部門來查查楊梅到底有沒有問題。"劉偉說,因為妻子懷孕,他對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生怕出一點問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

    劉偉說,那兩天他一直在關注事情的發(fā)展,看到農業(yè)廳的檢測結果后,他還特地去余姚市楊梅主產區(qū)丈亭鎮(zhèn)轉了一圈,結果發(fā)現樹上的楊梅還都是綠的,根本不能吃。梅農向他解釋了楊梅的生長過程和全國各地楊梅的不同。這時他才明白自己吃的是外地的大楊梅。

    "我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發(fā)布了完全失實的微博,對梅農和喜歡吃楊梅的人都造成了很大傷害。"劉偉說,他隨后在微博中進行了澄清,但由于第一條微博已被大量轉發(fā),負面影響不可能完全消除。

    "我真的很后悔,自己腦袋一拍就發(fā)布了不負責任的微博。希望其他網民以我為鑒,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劉偉在記者面前哭著說,希望能夠通過媒體向公眾致歉。

    劉偉說,這件事情給他很深刻的教訓,認識到食品安全不僅僅是企業(yè)、生產者的責任,消費者也應理性批判,不能為了一己私心或者發(fā)泄私憤而造謠中傷。

    新聞調查

    微博造謠引恐慌 楊梅躺著也中槍

    浙江余姚、慈溪兩地楊梅即將上市,網絡上突然傳出一條微博,稱這兩地楊梅"噴灑了膨大劑".這條微博被大量轉發(fā),引起消費者恐慌。

    余姚、慈溪是我國楊梅著名產區(qū),其荸薺種烏梅深受喜愛。余姚全市共有8萬余畝楊梅樹,年產2萬多噸楊梅,梅農5萬多名,年產值近2億元。

    這兩地的楊梅預計6月20日左右上市,然而6月7日開始,一則關于楊梅噴灑膨大劑的消息在網上瘋傳。這條微博稱:"今年吃楊梅要小心,現在余姚、慈溪等地的梅農已經開始給楊梅樹噴灑膨大劑,只留幾棵不噴給自己吃,希望媒體予以曝光,讓梅農手下留情。"這位博主還在微博中"@"了當地多個媒體。

    "今年的楊梅還能不能吃?"這條微博雖然很快就被刪除,但由于被大量轉發(fā)和被一些媒體報道,還是引起了社會強烈關注。

    浙江省農業(yè)廳于8日組織相關專家成立調查組,赴余姚、慈溪等地進行實地調查核查、分析會商,并抽取兩地6個鄉(xiāng)鎮(zhèn)8個生產基地的20個楊梅樣品,委托部、省兩家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檢驗結果均為合格,未檢出膨大劑。

    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主任黃國洋表示,膨大劑是一種植物激素,可用于農產品,膨大劑的使用有一定的技術和范圍,不能濫用。

    "一般來說,使用膨大劑會使果品品質下降、畸形,貨架期縮短。楊梅樹一般要15年左右才結果。余姚、慈溪的楊梅多在山上,樹高山深,不具備使用膨大劑的條件。關鍵是,這兩地楊梅本就以個頭小、品質好而著稱,梅農沒有動力去使用膨大劑。"黃國洋說。

    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戚行江表示,楊梅用膨大劑不具操作性。"膨大劑需要將整個果品浸入才能發(fā)揮作用,噴灑沒有效果,而楊梅樹種在山上,且楊梅一顆顆隱藏在樹葉中間,梅農不可能浸泡。"

    6月11日,記者趕赴余姚市楊梅主產區(qū)丈亭鎮(zhèn)調查。只見這里的山上成片都是楊梅樹,但楊梅顏色還是青的,大多只有指甲蓋大小。梅農告訴記者,這個鎮(zhèn)有兩萬多畝楊梅,估計還要10天左右第一批楊梅才能上市。

    今年60出頭的老梅農任國大種有近百畝楊梅,對噴灑膨大劑的說法,他表示有些可笑。"種了30多年楊梅,從沒聽過用膨大劑的。我們這里的楊梅以小而甜出名,膨大了反而不好賣了。"

    當地梅農告訴記者,由于出名,他們的楊梅以往不愁銷路,多是企業(yè)采購用于端午節(jié)送禮。由于面對的多是老客戶,梅農們對質量很看重。"今年來了這么一個謠言,讓我們很受傷。已經有一些客戶打電話問情況,我都不知道怎么和他們解釋。"楊梅種植大戶胡海林說。

    "我們都是靠楊梅生活的,要是銷不出去的話,整年就白忙乎了,而且余姚楊梅的牌子也被抹黑了。我們真是有苦難言。"胡海林說。

    記者注意到,在浙江省農業(yè)廳公布檢測結果后,一些網民開始自覺地抵制謠言,但是也有部分網民懷著"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轉發(fā)和評論了微博。楊建華說,網民的態(tài)度一方面反映出網民的焦慮心理,同時也說明食品安全知識普及不到位。"膨大劑其實早就被炒作過,也被證明無害,但是這次楊梅又'躺著中槍',非常值得反思。"

    黃國洋表示,現在許多人和媒體有監(jiān)督農產品安全的意識,這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很有幫助。但是,也存在大膽假設有余、小心求證不足的情況,造成社會恐慌、產業(yè)受損、農民遭殃。

    ■文/新華社記者 周竟 王政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