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為安全食品店,蔬菜、水果、干果、糧食等批批檢測,確保安全。”3月23日,保定市蓮池大街一家開業(yè)不久的生鮮超市,打出這樣的宣傳語。步入這家規(guī)模不大的生鮮超市內,貨架上的每種商品價簽位置,都另掛著一張檢測合格標志,上面注明了檢測項目和檢測人姓名。
一名超市工作人員稱,這些商品就是在超市二樓檢測室進行的檢測。“質量無人見,良心有天知”,在該超市二樓檢測室的玻璃門上,貼著這樣一副對聯(lián)。檢測室內,擺滿了瓶瓶罐罐、待檢樣品和各種檢測儀器。檢測室的負責人介紹說,這里共有六套檢測設備,可對農藥殘留、重金屬、甲醛、二氧化硫、硼砂、黃曲霉素等常見有害物質進行檢測,所有檢測都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進行。顧客如果對購買的東西不放心,可到檢測室免費檢測。
經營該生鮮超市的李先生介紹說,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讓他在兩年前萌生了開安全食品店的想法。經過一年多的深入考察后,他在開這家生鮮超市的同時,投資10多萬元在二樓設立了一間檢測室。
在該檢測室的檔案記錄上,記者發(fā)現(xiàn)共有多批次貨品被檢測不合格,包括農藥殘留超標的生菜、香菜、大白菜,甲醛超標的木耳,二氧化硫超標的銀耳,重金屬超標的芝麻等。李先生介紹說,檢測不合格的貨品,有的被立即銷毀,有的向供貨商做退貨處理。
在受到市民贊許的同時,也有市民質疑:商家能堅持做到批批檢測嗎?商家自己的檢測結果有權威性嗎?
對此,李先生解釋說,因為所有貨品經過了檢測才上架,所以他才有底氣公開向顧客承諾:如貨品被有資質檢測機構檢定為有害物質超標,將按顧客購物金額的十倍賠償,同時承擔相關檢測費用。批批檢測的確會增加成本,但他正在建設自己的物流倉庫,投資150萬元配建經國家資質認證的檢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