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之前很多人擔心農產品價格會受到非常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資源密集型產品會迅速增加進口。也有樂觀的一面,認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入世以后出口會較快地增加。
但是,從這一年多的情況來看,這兩個判斷都沒有得到應驗,實際狀況是農產品進口有適當的減少,但是出口比上一年有增加,而且增加的是糧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目前國內的農產品供求狀況,以及去年主要的農業(yè)國家面臨的自然災害有直接的聯系。從國內來看,主要農產品仍然處于供過于求的情況,去年糧棉都是增產的。糧食是增產的,價格是進一步下降的。從國內農產品的糧食作物的價格水平來看,國外的產品應該說是無利可圖,所以沒有進來。當然這里也有我們采取的比較正確的應對措施,比如糧食,有兩項重要的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個是取消了糧食國內運輸的鐵路政策,第二個是對出口的糧食全部退稅。
預期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出口之所以沒有出現光明的前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僅僅靠勞動力、靠產品價格低在目前的農產品產品市場上很難占據優(yōu)勢,因為最近這幾年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用質量和技術作為壁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第一,我國不可能長期處于主要農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一旦局面改觀,國外的谷物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的壓力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是長期存在的。世界各國采取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作為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迅速發(fā)展,普遍使用。如果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不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質量標準的話,出路會越來越艱難。第一年看起來風平浪靜,狀況比我們估計得要好得多,但是實際背后隱藏的驚濤駭浪沒有表現出來,壓力還在后面。
第二,實際上,中國農業(yè)的壓力,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民的壓力主要是在國內,而不是世界上?,F在大家談到最多的是從1979年開始農民收入就下降,入世是在2001年年底,農民收入增長帶有全局性、普遍性的問題顯然不是入世造成的,而是國內市場的問題。近年來農民收入實際在減少,盡管能保持一個比較低的增長速度,2—5%的幅度,主要也是靠非農產業(yè)支撐著。
農民收入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市場因素,2001年城鎮(zhèn)居民每個人糧油肉菜四種農產品人均比1996年減少了132.1元,這是造成農民收入難以增長的很大一個因素,相當大程度上也是城鄉(xiāng)差距拉大的結果。否則很難解釋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農產品卻過剩的原因。盡管沿海和內陸地區(qū)農民收入有很大差距,但是無論是發(fā)達地區(qū)還是落后地區(qū),農民收入來自于農業(yè)的部分幾乎差不多,都在一千一百塊錢到一千三百塊錢左右。
第三,入世以后宏觀經濟方面還會對農業(yè)帶來不確定的影響,其中最突出的兩個不確定因素是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問題。通貨膨脹下的農產品和通貨緊縮下的農產品市場差別是非常巨大的。近年來通脹率最高的是1994年,物價指數是21.7%,那一年糧食的價格上漲了50%,農民增收是非常容易的。這幾年,基本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負數,對農民增收非常不利。目前人民幣所受到的升值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出現人民幣升值的話,對農業(yè)壓力巨大。所以匯率的變化對農業(yè)是性命攸關的一件事情,當然現在還不確定。
第四,最近兩年非關稅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抬頭,通過利用質量安全指標來限制自由貿易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需要重視。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用綠色壁壘來限制農產品的自由貿易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必須把自己的產品質量和安全標準提上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同時,必須加強農業(yè)科技進步,也必須要在WTO的框架下充分運用我們的權利來爭取我們應該獲得的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運用綠色壁壘的過程中,應該討論一下什么樣的安全標準,才能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健康和安全的標準必須有科學的基礎,而不是為了實行貿易壁壘。
但是,從這一年多的情況來看,這兩個判斷都沒有得到應驗,實際狀況是農產品進口有適當的減少,但是出口比上一年有增加,而且增加的是糧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目前國內的農產品供求狀況,以及去年主要的農業(yè)國家面臨的自然災害有直接的聯系。從國內來看,主要農產品仍然處于供過于求的情況,去年糧棉都是增產的。糧食是增產的,價格是進一步下降的。從國內農產品的糧食作物的價格水平來看,國外的產品應該說是無利可圖,所以沒有進來。當然這里也有我們采取的比較正確的應對措施,比如糧食,有兩項重要的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個是取消了糧食國內運輸的鐵路政策,第二個是對出口的糧食全部退稅。
預期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出口之所以沒有出現光明的前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僅僅靠勞動力、靠產品價格低在目前的農產品產品市場上很難占據優(yōu)勢,因為最近這幾年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用質量和技術作為壁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第一,我國不可能長期處于主要農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一旦局面改觀,國外的谷物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的壓力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是長期存在的。世界各國采取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作為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迅速發(fā)展,普遍使用。如果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不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質量標準的話,出路會越來越艱難。第一年看起來風平浪靜,狀況比我們估計得要好得多,但是實際背后隱藏的驚濤駭浪沒有表現出來,壓力還在后面。
第二,實際上,中國農業(yè)的壓力,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民的壓力主要是在國內,而不是世界上?,F在大家談到最多的是從1979年開始農民收入就下降,入世是在2001年年底,農民收入增長帶有全局性、普遍性的問題顯然不是入世造成的,而是國內市場的問題。近年來農民收入實際在減少,盡管能保持一個比較低的增長速度,2—5%的幅度,主要也是靠非農產業(yè)支撐著。
農民收入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市場因素,2001年城鎮(zhèn)居民每個人糧油肉菜四種農產品人均比1996年減少了132.1元,這是造成農民收入難以增長的很大一個因素,相當大程度上也是城鄉(xiāng)差距拉大的結果。否則很難解釋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農產品卻過剩的原因。盡管沿海和內陸地區(qū)農民收入有很大差距,但是無論是發(fā)達地區(qū)還是落后地區(qū),農民收入來自于農業(yè)的部分幾乎差不多,都在一千一百塊錢到一千三百塊錢左右。
第三,入世以后宏觀經濟方面還會對農業(yè)帶來不確定的影響,其中最突出的兩個不確定因素是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問題。通貨膨脹下的農產品和通貨緊縮下的農產品市場差別是非常巨大的。近年來通脹率最高的是1994年,物價指數是21.7%,那一年糧食的價格上漲了50%,農民增收是非常容易的。這幾年,基本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負數,對農民增收非常不利。目前人民幣所受到的升值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出現人民幣升值的話,對農業(yè)壓力巨大。所以匯率的變化對農業(yè)是性命攸關的一件事情,當然現在還不確定。
第四,最近兩年非關稅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抬頭,通過利用質量安全指標來限制自由貿易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需要重視。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用綠色壁壘來限制農產品的自由貿易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必須把自己的產品質量和安全標準提上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同時,必須加強農業(yè)科技進步,也必須要在WTO的框架下充分運用我們的權利來爭取我們應該獲得的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運用綠色壁壘的過程中,應該討論一下什么樣的安全標準,才能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健康和安全的標準必須有科學的基礎,而不是為了實行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