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一樣的元宵節(jié),不一樣的鬧法

   2015-03-04 齊魯晚報2330
核心提示:本報記者 高倩倩 趙清華  當街上的紅燈籠高高掛起,當各家各戶的元宵味兒四處飄香,羊年的元宵節(jié)又走近了生活。各大廟會、公園花
本報記者
一樣的元宵節(jié),不一樣的鬧法
一樣的元宵節(jié),不一樣的鬧法
一樣的元宵節(jié),不一樣的鬧法
本報記者 高倩倩 趙清華

  當街上的紅燈籠高高掛起,當各家各戶的元宵味兒四處飄香,羊年的元宵節(jié)又走近了生活。各大廟會、公園花燈會早已布置妥當,紅紅的燈籠、造型各異的花燈傳遞著節(jié)日的氛圍,召喚人們前去賞玩。

  山東商河的鼓子秧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春節(jié)前,上百支鼓子秧歌隊伍就操練起來,準備大鬧元宵;沂蒙老區(qū)的人們也早早備好了糯米等佐料,自制元宵、蒸年燈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味道;東北的冰燈、南方的舞龍舞獅也都已經準備好迎接元宵節(jié)的到來……這個元宵節(jié),跟上小編的腳步去感受大江南北的人們是如何“鬧元宵”的吧!

  鼓子秧歌鬧起來 這樣才有元宵味兒

  今年69歲的楊克圣老先生是商河鼓子秧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眼看元宵節(jié)就要到了,老先生忙碌的腳步更緊了。因為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商河縣都會舉辦鼓子秧歌匯演比賽,楊老先生既是教練又是評委,輾轉在各個隊伍之間,讓獨具特色的商河鼓子秧歌能“不變味兒”地傳承下去。

  “我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老人們跑鼓子秧歌,到現(xiàn)在已經五十多年了。”楊克圣說,商河鼓子秧歌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的元宵節(jié),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動的高潮日,“我小的時候,一到正月十五,就跟著隊伍走街串巷舞起來,走到哪里,人們就跟到哪里,可熱鬧了。”

  現(xiàn)在商河縣有100多支鼓子秧歌隊,春節(jié)前都已經操練起來,準備元宵節(jié)的鼓子秧歌匯演比賽。楊克圣說,現(xiàn)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又跑不動了,鼓子秧歌隊隊員也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tài),近年來開始組織“鼓子秧歌進校園”,培養(yǎng)了多支學生隊伍,讓這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后繼有人。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上去簡單的動作練好了也不是那么容易。”楊克圣說,操練鼓子秧歌隊伍,既要保證隊員動作到位,又要保證場面和氣勢,每年匯演還要評出名次,各個隊伍都更重視了。

  楊克圣說,現(xiàn)在農民富裕了,更需要文化和娛樂生活,今年有一個村子的農民又自發(fā)拉起了一支鼓子秧歌隊伍,“這個村子都90多年沒有自己的隊伍了,今年自發(fā)操辦起來,還下決心拿個好名次,練得都很刻苦。”楊克圣說,看到鼓子秧歌后繼有人,他很欣慰,“這是咱的文化特色,不能丟,鼓子秧歌鬧起來了,才覺得正月十五到了。”對楊克圣老先生來說,沒有鼓子秧歌的元宵節(jié)沒有味道。

  包湯圓、蒸年燈 原汁原味過元宵

  如今的元宵節(jié),在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耍龍舞獅、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面,這也不由得讓很多人開始對元宵節(jié)淡漠起來。即使在農村人們對元宵節(jié)也失去了往日的那份興致,帥志蓮所在的臨沂市某小鎮(zhèn)也是如此,但他們家卻獨保留有那份“元宵味兒”。

  做湯圓、蒸年燈是帥志蓮家祖祖輩輩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記得小時候,元宵節(jié)前幾天,大街上有舞獅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家里大人都忙活包湯圓、蒸年燈、燒菜好熱鬧。”帥志蓮說,現(xiàn)在,外面冷清了,而她感覺更應把家里的那份傳統(tǒng)保存好。

  早在春節(jié)之前,她就把制作湯圓的面粉準備好了。這“準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實屬不易,從選米、浸泡、晾曬到舂米、曬面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密把關,每一步稍有差池,這一年全家人吃的湯圓就注定不美味了。帥志蓮說,選米是將糯米與秈米調成5:1的比例,這樣口感不至于太過黏稠,“太黏了,牙口不好的老母親是不喜歡吃的。”

  粉制米粉沒有用機器加工,卻依然采用舂米的古老工序,帥志蓮說,說實話并不是因為舂米做出來更好吃,而是為了享受和孩子們一起舂米的過程。“我也很喜歡舂米,雖然很累但挺好玩的。“坐在帥志蓮旁邊的小兒子興奮地說。

  元宵節(jié)早上,帥志蓮會早早地把老公和兒子、女兒喊起來,全家一起包湯圓,一人三五個,不一會兒工夫就做好了。

  中午,全家開始忙活元宵節(jié)另一件大事—蒸年燈。三四厘米的直徑,五六厘米的高度,上沿上還有幾個鼻兒,看上去更像個不大不小的茶杯。蒸熟出鍋,涼透之后,中間插上一個細棉棒,“杯內“到入少許花生油,這樣一個寓意吉祥的年燈就做好了。“大人拿著燈為小孩子照照眼睛、嘴巴、鼻子,意為健康成長不生病患,照照屋內、院外的各個角落,寓意驅妖避邪。”帥志蓮說,現(xiàn)在這些我們家也還做,這不是迷信只是傳統(tǒng)。

  鄰里之間互贈元宵 沒有冰燈不叫過節(jié)

  郭云霞老家在山東,幼時跟隨闖關東的父母一起到了黑龍江省的七臺河市,隨后結婚生子,父母回山東老家時,她還是定居在那里了。今年春節(jié),為了給母親慶祝八十大壽,她和老伴、女兒、外孫一家回到了山東老家,本打算春節(jié)之后就回去,不料母親生病住院,他們的行程也往后推遲了,“正好感受一下山東這邊的元宵節(jié)氛圍,多少年沒回來了。”

  在家憋不住的外孫天天嚷著要出去玩,拗不過孩子的要求,郭云霞和老伴決定帶著孩子到趵突泉燈會一日游??粗鈱O在花燈間跑來跑去,再買上點地方小吃,邊吃邊玩,樂在其中,郭云霞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小時候,“那時家里條件不好,兄弟姐妹又多,逛十五、看花燈,最興奮的就是能有幾分錢買塊麥芽糖。”

  在東北定居后,郭云霞也漸漸成了“東北人兒”,“那時大家都自制元宵,這家做紅糖餡的、那家做豆沙餡的,過節(jié)的時候,鄰里之間會端著一碗元宵互相贈送,這樣孩子們也能吃到多個餡的元宵。”郭云霞說,每年的元宵節(jié)也會有花燈展覽,與山東的花燈不同,東北的花燈中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冰燈”。“就是用冰塊雕刻成不同的形狀,多是動物或花的造型,里面是鏤空的,放上一盞燈,透過冰照出亮光來。”郭云霞說,最初見到冰燈的時候覺得太神奇了。“有一年還給我女兒做過冰燈,找個罐頭瓶子倒上涼水,放在室外一會兒就成了冰疙瘩,拿到屋里放在爐子邊上慢慢融化,等能倒出來時,用刻刀刻出冰燈坯子,貼上一個紅色剪紙或是放上一個紅色小燈就更完美了。”

  “現(xiàn)在大家住得近了,感情反倒遠了,鄰里間互贈元宵的傳統(tǒng)不多見了,自制冰燈的樂趣也少了。”郭云霞說。

  賞舞龍、看舞獅 歡天喜地鬧元宵

  葉問榮是四川德陽市的一名出租車司機,忙完年后,他的生活幾乎被出租車所占據(jù),辛苦而忙碌著。元宵節(jié)將至,他終于可以讓自己歇個班了,“我是要陪家人過元宵的”葉師傅說。

  這個元宵節(jié)他們家已經準備好了速凍湯圓,是去超市買的現(xiàn)成的。“這年頭,在哪兒都一樣,什么時候都可以吃湯圓,這已經不是很稀罕的了,如今元宵節(jié)熱鬧的要數(shù)舞龍舞獅的了。”

  每年正月十五,葉師傅和家人吃過湯圓早餐之后,會陪同孩子們一起去雒城廣場看舞龍舞獅表演,8點鐘表演準時開始,因為他們都是各鄉(xiāng)鎮(zhèn)的代表隊伍,也是有評比的,所以表演者們都很賣力。“雖然每年都會帶孩子們來看,孩子們還是興奮得不得了。這種現(xiàn)場節(jié)目,平常還是比較少見的。”葉師傅說。

  據(jù)葉師傅介紹,曾經在正月十五晚上各地放完煙火后,開始舞火龍。他記憶中青壯小伙子赤膊上陣,袒胸露背,僅身著短褲衩,舞起火龍在小鎮(zhèn)上走街串巷,給各家各戶帶來好運。圍觀群眾紛紛點燃手中煙花,盡情地對著火龍燃放,燒的焰火越多,吉財越旺,煙花燃放越多,火龍就舞得越起勁;舞龍的小伙子們舞動著龍頭龍身,左推右擋,雙方你來我往,你燒我擋,看得我又驚又怕又刺激,場面蔚為壯觀,十分熱鬧,一派龍騰人歡和諧盛世景象!“舞龍的小伙子們并不怕鞭炮燒,燒得越多則以后可以好運連連。”但是,近兩年為了安全,舞火龍已經被禁止了,為此,也讓他感覺很可惜!

  葉師傅說曾經和年長的乘客聊起過元宵節(jié),很多曾經熱鬧的場面已經找不到了,他個人感慨萬千。“唯一慶幸的是緊跟元宵節(jié)的正月十六的保保節(jié)還在延續(xù)。”原來,他所說的保保節(jié)其實就是給小孩子找個歲數(shù)合適的男子,保佑孩子消災除病。“互不認識的兩個家相互通過拜保保認識了,而且在以后的日子相互走動聯(lián)系親上加親,人與人之間更親切,多了關懷幫助。”像這樣讓人們關系更加緊密的節(jié)日,希望他們能夠延續(xù)得更遠。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