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節(jié)目播出一組有關草莓的報道,稱該欄目組記者隨機在北京購買的8份草莓均檢測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兩種農藥。節(jié)目稱,前者含量符合國家標準,后者在國家的草莓殘留物標準中并無登記,但相比歐盟標準,有的草莓超標6倍。(4月27日《京華日報》)
如果僅看新聞的前半部分,“8份草莓均檢測出含有農藥殘留”,相信不少讀者和我的感受一樣,以后再也不敢食用這種“有毒”食品。畢竟,農藥有殘留,影響身體健康,這點常識大家都知道。但是,看了新聞的后半部分,“乙草胺”這種農藥在我國草莓殘留物標準中并無登記,相比歐盟標準,有的草莓超標6倍。同樣的食品,國內未設標準,國外又說其農藥超標,這讓我們這些“食客”們又該如何是好呢?
食品國內標準與國外標準相互“掐架”,這已經不是頭一遭了。早在2012年,事關螺旋藻類產品就曾引發(fā)爭議,按照我國標準,螺旋藻“片劑”尚無明確的鉛含量檢測標準,“屬于學術探討范疇”。不過,螺旋藻片里面應該含有多少重金屬,國外卻是有著明確的標準。美國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備案的一家美國企業(yè)和澳大利亞的一家企業(yè)生產的螺旋藻營養(yǎng)片的鉛含量標準均為0.2mg/kg。而在乳業(yè)行業(yè)中,我國乳業(yè)行業(yè)標準中,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shù)標準卻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
不得不說,這是我國食品安全中的一個“怪象”。食品安全標準不一,不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民恐慌情緒,還容易由此引發(fā)國際信任危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從大米、牛肉、生姜、大蒜等食物出口滯銷等事件中帶來的影響就可見一斑。
食品是否安全?相關數(shù)據(jù)是否超標?這不僅是一個專業(yè)、嚴謹?shù)膶W科問題,更是涉及到群眾生命安全、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我們并非食品領域的專家,對于紛繁復雜的技術標準,我們只能望其興嘆。但是,對于相關職能部門來說,構建一套科學、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不僅必須而且緊迫。一方面,“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全、放心的食品離不開制度、標準作為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提升綜合競爭力、樹立品牌、改善民生、彰顯大國形象,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才能與其他國家站在同一平臺競爭。
草莓農藥“超標”事件,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事關百姓身體健康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上,我們理應和國外一致,甚至更加嚴格。我們現(xiàn)在應該關注的,不是草莓應該使用哪個“合格標準”,而是盡早制定一套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