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送檢9份海蜇均含鋁但未超標 人造海蜇成本僅1元/斤國家未明文禁止

   2016-05-17 新京報5580
核心提示:檢測人員在對新京報記者送檢的9份海蜇樣品進行鋁含量檢測。新京報記者 李棟 攝隨機送檢9份海蜇,均含鋁但未超標;人造海蜇成本僅
 
    檢測人員在對新京報記者送檢的9份海蜇樣品進行鋁含量檢測。新京報記者 李棟 攝


    隨機送檢9份海蜇,均含鋁但未超標;人造海蜇成本僅1元/斤,國家未明文禁止;專家稱醋酸可去除明礬
 
    5月7日,浙江湖州警方查獲一處人造海蜇絲的攤點。一時間,“10噸假海蜇流入市場”的消息引爆朋友圈。經查,這種“海蜇絲”為化學原料合成,當事人3年內共生產超過10噸,部分成品鋁殘留達到600-800mg/kg,超出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對此,新京報記者自5月9日起在北京市場抽取9份海蜇產品并送檢,發(fā)現(xiàn)樣品中鋁殘留合格率為10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天然海蜇也采取明礬脫水的“三礬”工藝,導致其同樣存在鋁殘留較高的問題。專家建議,家庭食用可通過醋浸泡或用水反復清洗去除其中的明礬。

    ■ 實驗
 
    還好!北京市售9份海蜇鋁殘留未超標
 
    實驗時間:2016年5月12日
 
    實驗機構:北京智云達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
 
    實驗目的:檢測北京市場零售海蜇加工品中的鋁含量
 
    實驗樣品:從京深海鮮市場、首航超市等購買9款散裝海蜇絲、海蜇頭等樣品。
 
    實驗過程:實驗人員依據(jù)《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對海蜇加工品進行粉碎取樣后,分別加入蒸餾水、檢測溶液,進行超聲波和靜置處理。選取處理后溶液,加入顯色試劑后靜置20分鐘,與空白對照組一起放入儀器內進行掃描檢測,得出硫酸鋁鉀、硫酸鋁銨等含量數(shù)值。
 
    實驗結果:9份樣品中鋁含量在36.952mg/kg-47.285mg/kg之間,均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500mg/kg的限值。智云達食品安全實驗室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這9份樣品在加入顯色試劑階段未發(fā)生明顯色變,均顯示為淺藍色,說明其中鋁含量在安全限值內。
 
    ■ 探訪

    人造海蜇價廉光滑易斷
 
    5月12日,新京報記者到京深海鮮批發(fā)市場探訪發(fā)現(xiàn),海蜇絲、海蜇頭等加工品售價為15元/公斤—30元/公斤不等。這些海蜇浸泡在鹽水中,顏色微微發(fā)黃,捏起來較有彈性和韌度,聞起來有明顯的海腥味。
 
    一位海蜇批發(fā)攤主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天然海蜇、人工養(yǎng)殖海蜇價格有明顯差異,一般品相的海蜇批發(fā)價約為4.5元/斤,但品級較好的海蜇價格則在6.5元/斤以上,“表面泛黃就是品級一般的海蜇,顏色稍白且?guī)в屑t點的口感、韌性都要好很多。”相比之下,人造海蜇批發(fā)、零售價格通常在2—2.5元/斤。
 
    另一家水產品經營商戶告訴新京報記者,真海蜇絲根據(jù)品相的不同,顏色從泛黃到乳白不等,但人造海蜇絲會出現(xiàn)均勻的白色甚至呈現(xiàn)透明狀。同時,天然海蜇絲的形狀是不規(guī)則的長條,摸起來有明顯的韌性且不易揪斷,“但人造海蜇絲大多通過機器加工,看起來比較像粉條,圓潤光滑且易斷。”
 
    此外,盡管法律沒有禁售人造海蜇,但依據(jù)消法,商家如果沒有告知消費者,則涉嫌消費欺詐,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 延伸

    人造海蜇發(fā)明29年 營養(yǎng)不及天然海蜇
 
    此次浙江警方查處的是“人造海蜇”。人造海蜇絲并非近年才出現(xiàn),早在1987年《中國水產》便刊文稱,可利用褐藻酸鈉、氯化鈣來制造“人造海蜇皮”。同時在部分電商平臺上,均在售《人造海蜇生產工藝》等技術資料。
 
    國家水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翟毓秀告訴新京報記者,當時國內海蜇養(yǎng)殖產業(yè)尚未興起,天然海蜇資源比較稀缺且價格較貴,所以催生了“人造海蜇”這種特殊的代食品。人造海蜇多使用褐藻酸鈉,用氯化鈣、葡萄糖酸鈣溶液來定型,這些原料均在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范圍內,“如果使用的都是食品級原料,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
 
    盡管如此,由于人造海蜇絲的低廉生產成本和高額利潤,導致其存在多年。新京報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了解到,2015年以來出現(xiàn)過6起“人造海蜇”鋁殘留超標案件,其生產成本約為1元/斤,犯罪嫌疑人多以2元-3.5元/斤的價格在農貿市場銷售,利潤率高達100%-250%。
 
    同時,人造海蜇絲的生產工藝也開始出現(xiàn)變種:當事人大多使用食品添加劑海藻酸鈉為原料,并輔以硫酸鋁銨(明礬)、無水氯化鈣兌水的方法生產顆粒狀、絲狀人造海蜇。經相關部門檢測,幾起案件中鋁殘留普遍在116mg/kg-1371mg/kg之間,高于當時《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所規(guī)定的100mg/kg上限。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吳文惠告訴新京報記者,國家對人造海蜇無明確禁止,也無相關標準,但其營養(yǎng)價值不如天然海蜇,“天然海蜇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多糖成分,但人造海蜇里僅有多糖化合物。”
 
    天然海蜇也有鋁超標 用醋浸泡可去除
 
    事實上,鋁含量過高問題同樣困擾著天然海蜇加工業(yè)。
 
    大連天正實業(yè)公司董事長孟雪松告訴新京報記者,海蜇在較長時間離開水后會出現(xiàn)融化,因此在加工過程中必須使用明礬、食鹽來脫水、腌漬,以去除海蜇中的水分并加速其蛋白質凝固。這個過程中,明礬中含的鋁元素會殘留在海蜇皮表面,只有經過泡發(fā)、清洗等工序后才能直接食用。
 
    一位海蜇企業(yè)加工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用100mg/kg的殘留標準來嚴格執(zhí)行檢測,恐怕業(yè)內所有的產品都得下架,廠家都得關門停產。”
 
    對此,農業(yè)部在2013年對北京、遼寧、河北等10個省市的520家生產企業(yè)、市場進行了調查。一位專家組成員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調查某種程度上催生了2015年GB2760-2014新標準的出臺。新國標將鋁元素的殘留限制從100mg/kg提高到了500mg/kg。
 
    不過,該殘留限制與人體合理攝入量相比仍顯偏高。201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WHO/FAO)將鋁的每周可容許攝取量暫修正為每人2mg/kg體重。如果按照新國標計算,一位60kg重成人每周食用240g國產海蜇絲就可達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的標準上限。
 
    翟毓秀告訴新京報記者,從對北京市場的9個海蜇樣品檢測結果來看,其中鋁元素殘留均在合理范圍。他建議,由于鋁殘留在酸性條件下會加快溶出,因此一般家庭可使用醋浸泡,或者用水浸、漂洗多次的方法,去除海蜇中的明礬。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棟 實習生 劉笑雅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