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文林萬泉吳威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此詩引出的“六尺巷”故事廣為人知,是中華民族謙和禮讓、和諧友善的典故。
8月8日,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qū)法院民事庭法官上門運用典故說情說法,成功化解一起兩兄弟間一條小路引發(fā)的人為設(shè)障糾紛案,哥哥拆除了小路上的障礙物,兄弟撤回起訴。
爭邊界小路中央設(shè)障引紛爭
66歲的宋啟超和59歲的宋啟剛是親兩兄弟,兩家的房屋因一道房梁而連在一起。然而,自2015年4月以來,因為房屋背后苦竹林里的一條小道通行問題而引發(fā)糾紛,兩兄弟一年多來互不往來。今年5月,哥哥宋啟超同妻子甚至在靠自家苦竹林路上堆積了雜草和紅苕藤,讓本來就只有1米寬不到的小路根本無法通行。
2004年,哥哥宋啟超在修建樓房時,為了加固房屋,將房屋的三根正梁延伸到了兄弟宋啟剛的房墻上,屋檐下的6米多長的空地也因此被宋啟超占用。為了彌補宋啟剛屋檐地的損失,在生產(chǎn)小組長的見證下,宋啟超將房屋背后的苦竹林地劃給宋啟剛作為置換,宋啟剛正式將之開辟成一條小道,方便自己和鄰居上山種地,宋啟超和宋啟剛兩兄弟也相安無事。
然而,2015年4月,哥哥宋啟超和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苦竹林長在小道中央的筍子沒兩天總是被人掰掉,心里很不舒服。為了讓長在小道上的筍子能成長為竹子,宋啟超索性同妻子一起割來雜草和紅苕藤,從這條小道中央全部堆放起來。為了防人把雜草和紅苕藤刨開,他們還用竹子打樁的方式密密匝匝地攔了起來,致使這條小道無法正常通行。
面對通往房屋背后責任地小路因人為設(shè)障不能通行,兄弟宋啟剛心里很是惱火。在經(jīng)村和鎮(zhèn)都三次調(diào)解無果后,于8月5日一紙訴狀將哥哥宋啟超告上了納溪區(qū)法院,要求哥哥宋啟超拆除小路上的障礙物,恢復(fù)小路通行。
引典故法官讓兩兄弟重拾親情
案件受理后,納溪區(qū)法院法官認為兄弟之間矛盾最好能夠調(diào)解,不能一判了之,否則兄弟之間埋下積怨,難以達到“案結(jié)事了”的效果,法官決定在調(diào)解上下功夫,以促成兩兄弟互諒互讓、重拾親情。
8月8日,法官便專程來到宋啟超、宋啟剛家中,并在院壩里適用簡易程序進行調(diào)解審理。審理前,法官們來到宋啟剛房屋背后苦竹林被設(shè)置障礙的小道現(xiàn)場,一邊丈量、拍照,一邊與兩兄弟交流談心,詳細了解兩兄弟的矛盾根源,法官語重心長地勸慰雙方要心平氣和說理,拿出“誠意”協(xié)商......在審理現(xiàn)場,法官面對面聽陳述、背對背默做雙方工作。同時,主審法官以古時“六尺巷”的典故為切入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典故來感化雙方當事人。主審法官對兩兄弟說,“遠親不如近鄰,人生苦短,六尺巷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就是要懂得珍親情、友情,人生一世,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何況你們都已經(jīng)是上了年紀的人了?”通過法官一番打比方,說典故的勸說,宋啟超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做法,而宋啟剛也對之前話語中傷害哥哥的行為表示道歉。
最終,在法官的見證下,兩兄弟冰釋前嫌,宋啟超當即自行拆除了竹樁和雜草、紅苕藤,恢復(fù)了小道原貌,宋啟剛撤回了上訴請求的其他事項。隔閡了一年多的兄弟感情,終于握手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