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歪瓜裂棗并非越丑越好

   2016-12-02 中國科學報6340
核心提示:在都市的鋼筋水泥里呆久了,人們對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更加向往,衣食住行,都想返璞歸真。于是,各種標有原生態(tài)標簽的產品也紛紛出
    在都市的鋼筋水泥里呆久了,人們對“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更加向往,衣食住行,都想返璞歸真。于是,各種標有原生態(tài)標簽的產品也紛紛出現(xiàn)。最近,一些以“丑”為賣點的水果也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睞。歪瓜裂棗,越丑越好,越丑越原生態(tài),越丑越放心。真的是這樣嗎?
 
    熱銷的丑蘋果
 
    最近,北京市民小趙趕了一把時髦,認購了一棵樹。
 
    原來,他是在某社交網購平臺上花了不到一千元,認領了外地的一棵蘋果樹。認領后就可以按時提取這棵樹上的蘋果。商家承諾,堅持采用自然農法種植,不打蠟,不催熟,生物防蟲,承諾買家收到的每一顆蘋果“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小趙動了心,覺得這是真正原生態(tài)的水果,于是認購了一棵樹。在該平臺的交流群里,“果園負責人”經常與買家互動,不斷曬出宣稱是“甜爆了皮”的裂皮蘋果和“甜在心里”的水心蘋果,并專門銷售這些蘋果給群里的人,不對外,號稱“只給懂的人的福利”。
 
    記者收到小趙發(fā)來的在該群里被美其名曰“開口笑”的一張圖片,只覺這只蘋果“笑”得有些詭異。
 
    如今在網絡銷售平臺上,這種丑蘋果并不少見。
 
    點開淘寶網上一個專門賣裂皮蘋果的商家,宣傳語寫著,“裂果紅富士,這樣的果子非常好吃,糖心率達到80%,酸甜可口,果實個頭大,和正常果實儲存方式一樣”。客服說,蘋果不打農藥,不會因為有裂紋,就會有不好的東西進去。
 
    還有一些商家寫著:“自家種植名副其實的糖心丑蘋果,你可知道嗎?越丑越好吃!你可千萬不要以貌取它哦!”
 
    皮裂、糖心竟是病
 
    蘋果表皮為何會裂開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研究了一輩子蘋果的汪景彥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蘋果表皮有裂口是生理上的不正常。“如果蘋果種植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多,蘋果就容易裂口。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缺鈣。如果兩個蘋果貼在一起,雨水蓄積其間長時間不能散去,也會導致裂果。”
 
    另外,現(xiàn)在市面上銷售的冰糖心蘋果其實也是一種生理病害。“冰糖心蘋果其實是得了水心病。”汪景彥說,“得病原因也是嚴重缺鈣,土壤、果樹里缺鈣都會有影響。這樣的蘋果口感上比較甜,受到不少人的喜愛,很多日本人喜歡在中國購買冰糖心蘋果。”
 
    汪景彥表示,雖然冰糖心蘋果是由于生理病害引起的,但除了不耐儲藏之外,食用起來對人并沒有什么壞處。反而是表皮裂開的蘋果,需要多加注意。
 
    “蘋果裂皮之后,有一些果肉會暴露在外面,這樣更容易感染病害,導致爛果。如果種植時不套袋子,又直接接觸農藥,農藥就容易進到果肉中。這種裂皮蘋果更不耐藏,購買之后幾天內必須要吃掉。裂皮蘋果容易失水,失水就會干縮,也就是常說的不脆了。有的裂皮蘋果里面會變黑,這是褐變,褐變多了就會變苦,這樣的蘋果就不要吃了。”汪景彥說。
 
    原生態(tài)只是張“情懷牌”
 
    小趙認購蘋果樹,是出于對原生態(tài)生活方式的向往。其實這也是如今不少人的想法。在淘寶網上一些丑蘋果銷售頁面的寶貝評價中,“原生態(tài)”“純自然”“小時候的味道”“情懷”等字眼經常出現(xiàn)。
 
    水果越丑、越土就越原生態(tài)?對此,汪景彥直言:“這有點瞎扯。優(yōu)質果賣價高,吃起來也好吃,歪瓜裂棗發(fā)育不健全,肯定不好。我們還是要購買正常的,長得均勻的蘋果,而不是僅偏信商家的宣傳。”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員范蓓表示,我國現(xiàn)有的安全優(yōu)質農產品公共品牌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沒有“原生態(tài)”農產品這一概念和標準,這種說法屬于一種營銷手段。
 
    蘋果等水果的保鮮,一般要求外皮完整無破損、無病蟲害,合理地使用保鮮技術,如打蠟等,不僅能夠延長果品的貯藏期,讓大家可以吃到遠距離運輸?shù)乃?,而且還能較好地保持住果品的品質和營養(yǎng),是現(xiàn)代產業(yè)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歪瓜裂棗’在這一點上并無優(yōu)勢可言,并且如果因病蟲害導致其形象外觀‘丑’,其食用品質也應重新評估。“范蓓說。
 
    現(xiàn)在大家談農藥色變,有人甚至認為完全不用農藥、化肥就一定好。對此,范蓓表示,國家有專門針對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國家標準和農藥合理使用準則,都是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的,按照標準規(guī)定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的農產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而純天然的產品也并非完全沒有食用風險,有一些植物本身就含有生物毒素。
 
    ”舌尖上的安全“
 
    不僅是裂皮蘋果,很多原生態(tài)食物都受到人們的熱捧,包括曾經在美食紀錄片中出現(xiàn)過的土榨菜籽油、深山野蜂蜜制成的酥油蜂蜜等。這些用傳統(tǒng)加工方式制作、帶著鄉(xiāng)土氣息的食材獲贊安全、健康,也帶旺了不少各類產地直銷的”原生態(tài)“食品的網購潮。
 
    在廣東藥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系主任王曉波看來,真正的生態(tài)食品,除了讓食材按季節(jié)及生長規(guī)律、不添加化學農藥等物質自然生長之外,生長環(huán)境相對潔凈、低污染也很關鍵。要進一步加工、儲存、運輸?shù)礁鞯氐南M品,不通過人為采取任何現(xiàn)代工業(yè)化食品的加工手段,如何保鮮、保質也是個問題。
 
    ”我認為在追捧‘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時,追求‘舌尖上的安全’同樣必不可少。“王曉波認為,人們在追捧原生態(tài)食品的同時,無形中也對一些以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加工的食品產生誤解,以為加工食品就不如原生態(tài)的健康、安全,其實應區(qū)別對待。
 
    比如,在整個生產、加工、運輸?shù)沫h(huán)節(jié)中,一些強調”尊古法制“、產地直銷的”原生態(tài)“食材鄉(xiāng)味十足,能滿足人們的口感需要;但若未經檢測,產地是否真的無污染、產品食用安全是否合格,確實得打個問號。一些生產和加工、運輸過程未經檢測、沒有安全保障的鄉(xiāng)土食材,”原生態(tài)“很可能只是種美好的愿望,是商家迎合消費者心理的一個噱頭而已。
 
    ”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是比較重視的,只要是符合標準加工生產的食材,食品安全都是有保障的。“王曉波稱,”相比而言,對于拿不出合格食用證明的‘原生態(tài)’食材,即使口感、味道再好,安全性也未必高。偶爾嘗嘗也就罷了,不必太過迷信,更無須盲目推崇。“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