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雞年閑聊雞草藥

   2017-01-26 中國食品網(wǎng)文/鄭文芝17570
核心提示:農(nóng)歷2017年是雞年,媒體上關(guān)于雞的話題又漸漸多了起來。而閑暇時聊一聊中草藥家族中帶有雞字的成員,倒也可以增長一些醫(yī)學保健知

農(nóng)歷2017年是“雞”年,媒體上關(guān)于“雞”的話題又漸漸多了起來。而閑暇時聊一聊中草藥家族中帶有“雞”字的成員,倒也可以增長一些醫(yī)學保健知識并從中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情趣。

【雞血藤】又名山雞血藤、油麻藤、巖豆藤等,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莖,表皮呈灰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斑,表皮脫落處顯紅棕色,氣微味澀,分布于越南、老撾以及中國大陸的湖北、甘肅、安徽、浙江、廣東、云南、湖南、海南、陜西、貴州、四川、廣西、江西、福建等地,生長于海拔2500米左右的溪溝、山坡雜木林與灌叢中、谷地及路旁,每年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葉,切片曬干后即可入藥。清代醫(yī)學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此藥可以“活血、暖腰膝、已風癱”;近代醫(yī)學家王一仁所著的《分類飲片新參》也記載此藥可“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jīng)脈”,可用來“治暑痧、風血痹癥”;近代中醫(yī)葉橘泉在其所著的醫(yī)學專著《現(xiàn)代實用中藥》中對此藥的功效作了進一步表述,稱此藥“為強壯性之補血藥,適用于貧血性之神經(jīng)麻痹癥,如肢體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閉止等,有活血鎮(zhèn)痛之效”。

【雞骨草】又名黃頭草、黃食草、黃仔強、大黃草、豬腰草、小葉龍麟草等,為蝶形花科相思子屬雞骨草的全草,根、莖、葉皆可入藥。其小枝及葉柄上可見粗毛,其根多呈圓錐形,上粗下細,有分枝,長短不一,表面呈灰棕色至紫褐色,粗糙,有細縱紋,氣微香,味微苦,分布于我國的廣東、廣西等地,喜溫暖、潮濕、怕寒冷,耐旱、忌澇,常生于山地或曠野灌木林邊,一年四季均可采獲,新鮮或曬干均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功能主要清熱利濕、舒肝止痛,臨床可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脘痛,又治小便淋澀刺痛,還可治跌仆傷痛、風濕骨痛及蛇咬傷等。第二軍醫(yī)大學藥學系生藥學教研組編著的《中國藥用植物圖鑒》中,也稱此藥可“治風濕骨痛、跌打瘀血內(nèi)傷,并作清涼解熱藥”。在春夏潮濕季節(jié),雞骨草還可用來煲湯作食療。不過,其種子有大毒,藥用時都要摘除其豆莢(果)。

【雞矢藤】又名雞屎藤、牛皮凍、臭藤等,為茜草科植物雞矢藤的全草,夏季采全草,秋、冬采根,曬干或晾干即可入藥。其莖呈扁圓柱形,稍扭曲,鮮嫩時呈黑褐色,易折斷,斷面平坦,呈灰黃色,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前者多帶葉,后者疏散少花,呈淡紫色。其味甘、微苦,性平,分布于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常生于溪邊、河邊、路邊、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巖石上。其藥用價值在我國古代醫(yī)著中多有記述,如清代醫(yī)藥大師何諫所撰的《生草藥性備要》中,稱此藥可治新內(nèi)傷”,且稱“煲肉食補虛益腎、除火補血,葉擂米加糖食止痢”,還可以“洗瘡止痛,消熱散毒”;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稱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潰者斂。目前,臨床常用于治療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外傷性疼痛、肝膽及胃腸絞痛、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支氣管炎等癥,外用于皮炎、濕疹及瘡瘍腫毒等。

【雞頭實】實際為睡蓮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實的成熟種仁,因其莖上花似雞冠,苞形類雞,有“雞頭”之稱,其種仁便稱“雞頭實”,其別稱有雁喙實、水流黃、水雞頭、刺蓮藕、刀芡實、雞頭果、雞咀蓮、雞頭苞、雞頭米、刺蓮蓬實、卵菱、蘇黃、黃實等,生于池塘、湖沼及水田中。每年三月,長出莖葉并貼于水面之上,葉面呈青色而背面呈紫色,五六月開紫花,花開時面向陽光結(jié)苞,苞上有青刺,苞內(nèi)有軟肉裹子,形狀如魚目,七八月成熟,味咸、甘且無毒,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以及多種維生素等,因而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分布于云南、江蘇、山東、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區(qū)。古今醫(yī)學專著對其藥用價值都有記述,如現(xiàn)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說其“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稱其具有“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之功;清代吳儀洛所著的《本草從新》中,說其可以“補脾固腎,助氣澀精”,并能夠“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 清代御醫(yī)徐大椿所著的《本草經(jīng)百種錄》中,對其記述更加翔實:“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于濕,質(zhì)粘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干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

【雞腸風】學名為巴戟天,又稱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三角藤、巴吉天、貓腸筋等,屬藤狀灌木的一種。其入藥的根部呈扁圓柱形,略彎曲,上有不規(guī)則地斷續(xù)膨大,呈念珠狀,分布于我國的江西、福建、臺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等省區(qū),可見于平原路旁、溝邊等灌叢中或平臥于裸地上,丘陵地的灌叢中或疏林下也能發(fā)現(xiàn)。其藥用范圍十分廣泛,價值極高,具有補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之功。明代醫(yī)學家繆希雍所著的本草經(jīng)疏》中,稱此藥“能補助元陽,而兼散邪,況真元得補,邪安所留,愈大風邪氣”,并稱其“主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能療少腹及陰中引痛,下氣,并補五勞,益精”;清代醫(yī)學家陳士鐸所著的《本草新編》也記述說:巴戟天“正湯劑之妙藥,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填陰水,真接續(xù)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另一位清代醫(yī)學家黃宮繡在其《本草求真》中記述:巴戟天“能治五癆七傷,強陰益精,以其體潤故耳。然氣味辛溫,又能祛風除濕,故凡腰膝疼痛,風氣腳氣水腫等癥,服之更為有益”;原廣州軍區(qū)后勤部衛(wèi)生部編著的《常用中草藥手冊》中稱其可以“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治腎虛腰腳無力、痿痹癱瘓、風濕骨痛、神經(jīng)衰弱、陽萎遺精早泄、失眠及婦女不育”。

【雞冠花】別名較多,如雞冠頭花、雞冠莧、雞冠頭、雞髻花、雞公花、雞米花、雞骨子花、雞角槍、雞公莧、海冠花、老來少、筆雞冠、大頭雞冠、鳳尾雞冠等等,原產(chǎn)非洲、美洲熱帶和印度,目前國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生長期喜高溫、全光照且空氣干燥的環(huán)境,耐旱不耐寒,繁殖能力強,故而廣布于溫暖地區(qū),多生長于炎熱而干燥的土壤之處,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100厘米,莖直立粗壯,自然花期夏、秋至霜降,顏色有白、淡黃、金黃、淡紅、火紅、紫紅、棕紅、橙紅等多種,全草均可入藥??茖W測定,每百克新鮮雞冠花花序中,含蛋白質(zhì)2.7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3.2克、膳食纖維6.3克,并含有鉀、鈉、鈣、鎂、鐵、磷、鋅、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因而對人體具有良好的滋補強身作用。在醫(yī)用價值上,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雞冠花味甘澀、性涼,其煎劑對治陰道毛滴蟲有良好作用,蟲體與藥液接觸5-10分鐘后即趨消失。其種子有涼血止血之功用,主治腸風便血、赤血、痢疾、崩漏、帶下、淋濁等癥。其苗可主治痔瘡、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蕁麻疹等病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雞冠花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上痢、崩中、赤白帶下。 李時珍的《瀕湖集簡方》、元代醫(yī)學家李中南的《永類鈐方》、元代羅天益的《衛(wèi)生寶鑒》、元代蒙古族醫(yī)學家薩遷的《瑞竹堂經(jīng)驗方》醫(yī)學著作中,都收錄有大量雞冠花的實用藥方,豐富了祖國的醫(yī)學寶庫。

除以上幾種之外,帶“雞”字的中草藥還有許多,如雞子黃、雞肫皮、雞兒腸、雞腳前胡、小野雞尾、雞骨常山等等,這里不逐一介紹了。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quán)隱私  |  服務(wù)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wù)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