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吃了,吃的都想吐”,“熬的阿膠一吃就上火”,“每年都花大幾千熬阿膠,吃了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感覺這錢完全浪費了”……很多人咨詢膏滋時都會這樣吐槽。我們吃補品,都希望買好的,正宗的,但怎么才算好呢?選最貴的?選名牌嗎?我們往往存在好多這樣的困惑:為什么同樣的食材,效果不一樣?為什么同樣的配方,效果也不一樣?為什么同樣的工藝,效果還不一樣?
現(xiàn)在商家的炒作下,什么參都冒充野山參,那什么3D技術(shù)打印出來的蟲草一般人看著根本識別不了,光原材這一塊就有很大的水分;還有很多人熬的膏根本就不能叫做膏滋,完全是丟掉了傳統(tǒng)的精華,就是個花架子。膏滋的質(zhì)量由制作膏滋的每一道環(huán)節(jié)組成,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到位,都有可能影響到膏滋的質(zhì)和量。上好膏滋必須符合哪些標準呢?
好膏滋,必先有好方
中醫(yī)最講究配方,不是隨便選幾味藥材放進去那么容易,更不是誰都能開的。中藥的效果不是1+1=2,有可能是1+1=0,也有可能是1+1=5,這就是中藥奇妙的地方。好膏滋通常都是大復方,由十幾甚至幾百味中藥,科學配伍而成,所以才會有“一勺膏滋,十碗藥”的說法。
好膏滋,必用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是膏方之本,方子不靈主要是因為藥材不道地。所謂“道地藥材”,是中醫(yī)藥界對經(jīng)過長期實踐,品質(zhì)和療效都比較突出的好藥材的習稱。選藥材看似很簡單,有時正宗產(chǎn)地的都不一定品質(zhì)就好,這年頭要想挑到真正道地、品質(zhì)過關(guān)的可不容易。不僅要用眼睛細看,還要用鼻子聞、放到嘴里嚼嚼,必須從產(chǎn)地、年份、色澤、氣味、味道等各方面把關(guān)。比如說“枸杞”,都說寧夏中寧的好,但是這好壞要怎么辨別呢?選擇好枸杞有三點:1、蒂和果實之間,橫斷面成一個白點;2、放在杯子里用熱水沖泡,品質(zhì)好的枸杞是漂浮著的;3、嚼一嚼籽很軟甚至根本感覺不到籽。
張賢華老師鑒寶一樣為您甄選原材料
正所謂“藥材好,藥才好”,所以宮廷如意膏用到的每味藥材都是張賢華老師親自挑選。先挑正宗產(chǎn)地的藥材,回廠還要安排檢測,要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成分的含量;最后,通過熬膏那關(guān),不好的食材在這里無法逃過,比如會熬出雜質(zhì)等。所以,一旦選到好的食材,就會把這個供應(yīng)商確定下來長期合作,說是難得一遇不為過。
好膏滋,還需要要好工藝
膏滋的制作工藝已流傳千年,工序繁雜,要求極為苛刻。通常一瓶膏滋制作好,需要歷時7天左右,耗費4.3公斤藥材,經(jīng)過八大環(huán)節(jié)。1、將中藥材入水并浸沒7~8小時;2、把浸過的中藥材放入煎藥湯的銅鍋,加水至原藥以上500px煎汁,頭汁時間為2~3小時,二汁時間為1~2小時,按藥量多少而定;3、對煎成湯汁的中藥材(頭汁、二汁)加壓榨取藥汁,二汁合并靜置,放置6小時以上沉渣,過80~100目篩(所謂80目就是這個篩子每平方厘米有80個小眼,這是來判斷篩子粗細的標準,100目篩眼相當于我們吃的最精細面粉的大?。?4、用武火對過濾后的濃汁進行熬煉,把取出的藥汁放入化膏用的銅鍋;5、用煉制過的蜂蜜化烊;6、把化膏后的濃汁,用80~100目銅篩再次過濾,放入收膏用的銅鍋內(nèi);7、當藥汁見少,用文火收膏,并通過攪棒試膏,至滴珠或排旗為宜;8、最后將膏倒入專門的膏滋瓷罐中,放進冷庫保存。
如何鑒別膏滋好壞呢?
1、一拉成絲
好膏滋倒出來的時候是綿綿不斷的一條水流,不會像倒水一樣;
2、色澤透亮
好膏滋對著燈光看,是像鏡面一樣的,光滑明亮,看起來賞心悅目;
3、無任何雜質(zhì)
一勺膏滋放入白瓷碗,加溫開水慢慢攪拌,能夠迅速溶解并且清澈干凈;
4、無防腐劑
靠工藝做到自然條件下存放幾年不腐,真正的好膏滋是不用放冰箱的,只要不滴入生水、取用膏滋的勺子是干凈、干燥的、蓋子蓋好,常溫保存是不會變質(zhì)的,不會泛砂(無糖結(jié)晶析出)。
5、口感甜潤
易于入口,好膏滋用溫水化服,口感微甜,絕對不會有焦臭異味。
一料上好的膏方,既有質(zhì),又有量,真正辨證施補、藥效高倍濃縮,一般吃2個月左右的量,就能夠起到“有疾者得治,無病者早防”,治療與保健兼有的功效。關(guān)注【張賢華】微信號 ryg028就可以了解并獲得中醫(yī)養(yǎng)生、調(diào)經(jīng)養(yǎng)血、美容抗衰等傳統(tǒng)文化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