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中的這種所謂的“假高端”,通俗來說,就是換個臉面就漲價的行為。這是一種營銷技巧,它抓住大量消費者內心存在的“便宜無好貨”、“高價就高端”等消費觀念,營造一種“高大上”的假象。通常來說,“假高端”商品除了包裝考究,在名稱(如,洋名)、概念(如,有機、純天然)等方面,也特別講究。以乳制品為例,消費者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過去我們經常詬病的一些牛奶款式,市場上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換了包裝與名稱的酸奶與所謂的有機奶,并且價格都有了飛躍式的上漲。
當然,這種營銷手法不只是乳企在運用,許多行業(yè),尤其是食品行業(yè),都喜歡這么操作,并且屢試不爽。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也與國人脆弱的消費心理有關。食品安全問題,催生了繁榮的“有機”市場,盡管其中魚龍混雜,但消費者畢竟無從判斷,于是大多抱持“寧信其有”的態(tài)度——既然付出了高價,那么獲取高質量的概率應當也高。
那么問題來了。
首先是,遭遇“假高端”,你上當?shù)母怕示褪前俜种?。如專家所稱,酸奶是否高端,主要看酸奶菌種。但是根據(jù)記者調查,市場上很多自稱高端的酸奶產品,其價格和菌群菌種并不成正比。除了少量的“重量差”外,其實商家標高價格的“噱頭”只是一些所謂的風味和少量谷物、燕麥等添加物而已??纯?,這樣的“假高端”與欺詐式營銷有何區(qū)別?善用營銷技巧是智慧,忽悠消費者則是愚蠢。問題是,如何讓消費者發(fā)現(xiàn)商家的愚蠢,從而用腳投票?
其次是,對于“假高端”商品,監(jiān)管部門怎么作為。企業(yè)換個包裝,或炒個概念,然后借機漲價,未必違法,政府似乎沒多少干預的空間。那么,對于“假高端”,真的只能由消費者自己“嚴防”嗎?
我的看法是,監(jiān)管部門大有作為。一是加強對乳制品的抽檢,尤其是高價產品,將其成分、菌種含量通過官網與大眾傳媒公之于眾,供消費者判斷。二是對乳企的廣告與經營行為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名不副實的虛假宣傳,及時打擊。此外消委會也應積極發(fā)布消費警示,可根據(jù)質監(jiān)部門的抽檢數(shù)據(jù),對性價比極低的商品發(fā)布提示信息。消費者畢竟不是專家,更何況,許多商家“假高端”式的忽悠手段倒是很高端,這需要職能部門或專業(yè)機構進行鑒別與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