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如何解決大學生村官“融入難”

   2017-09-01 農民日報4670
核心提示:李義良時下正是全國各地新聘大學生村官上崗的日子,由于工作緣故,時常能夠聽到大學生村官談論基層融入難的話題。這里說的融入難
    李義良
 
    時下正是全國各地新聘大學生村官上崗的日子,由于工作緣故,時常能夠聽到大學生村官談論基層“融入難”的話題。這里說的“融入難”其實是大學生村官真正難以下到村子里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解決大學生村官“融入難”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大學生村官本人要具有“想融入”的強烈愿望。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外因必須要通過內因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在“融入”問題上,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大學生村官自身。大學生村官首先要解決好去農村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如果志存高遠,真正把基層當做歷練的熔爐,把人民群眾當老師,把改變農村面貌、造福一方百姓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就會作出方向和目標的正確選擇,也就會產生想融入的動力。如果一些人僅僅抱著短期“混”的思想和只想分享大學生村官政策所帶來的紅利,或是還沒有入職干事就想著未來的出路,沒有想“融入”農村的強烈愿望,而是把心思全用在為參加各類考試做準備上,這就難以下得去,更談不上“融入”了。在現實中,一些干得好發(fā)展得也好的大學生村官事例告訴我們,如果自身有著堅定的到村任職志向,把基層歷練當成鍛煉自我的人生考場,把帶領群眾走向富裕當成自己的使命擔當,把發(fā)展農村當成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那么任何困難都難以阻擋這類大學生村官的“融入”。
 
    二是周圍環(huán)境要為大學生村官“能融入”營造氛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融入”氛圍的營造,可以視作大學生村官“融入”的外因,雖然不起決定作用,但其影響作用是很大的。在日常和大學生村官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不少大學生村官對自己不能“融入”感到很無奈,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導致的“難融入”,甚至有的人說:“鄉(xiāng)鎮(zhèn)領導不讓去村里”“每天上下班要到鎮(zhèn)里簽到,可村子距離那么遠”“鄉(xiāng)里安排了那么多的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去村里”……應該看到,廣大農村基層的確缺乏人才,很多大學生村官一來到就會被借調到鄉(xiāng)鎮(zhèn),這其實違背了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初衷。退一步講,即使有些地方強調多崗鍛煉,那也應該從村里干起。當然也存在由于基層群眾的偏見而被嘲諷挖苦,身邊小伙伴的流動而被別人背后議論短長,等等。上述因素都會對大學生村官“融入”帶來影響。因此,鄉(xiāng)鎮(zhèn)作為大學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要積極為大學生村官能夠融入農村排除各種干擾,新聞媒體要為大學生村官能夠融入農村做好輿論宣傳,為其“能融入”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三是管理部門要為大學生村官“快融入”保駕護航。各級組織部門對大學生村官的嚴格管理和教育培訓等,對于大學生村官快速融入基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嚴格管理方面來說,省級組織部門要制定出臺相關的管理制度,嚴格禁止鄉(xiāng)鎮(zhèn)長期借調大學生村官,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并不定期做好督查工作。大學生村官工作經過近十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管理體系,但是基層的落實仍存在較大差距。各地的實踐經驗表明,這項工作的好與壞、成與敗,與兩個人具有很大關系,一是縣級組織部門一把手,二是鄉(xiāng)鎮(zhèn)黨委一把手。在教育培訓方面,要認真做好對新聘大學生村官的崗前培訓工作,在課程設置、教師選擇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認真組織,既能夠“頂天”,又能夠“立地”,既能夠“接地氣”,又能夠“通民氣”,讓大學生村官在到村任職前夕能夠對如何在村里開展工作做到“有底氣”,為到村里順利開展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務基礎。
 
    總之,不管是對大學生村官自身來說,還是對組織管理部門來說,對待這項工作一定要初心不改、放眼長遠,從深層次的戰(zhàn)略層面看問題、想事情,從改善農村干部隊伍結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后備人才的戰(zhàn)略高度去思考、去謀劃、去擔當,只有這樣,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推動農村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才會真正發(fā)揮應有作用,才會不斷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優(yōu)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江蘇省大學生村官研究所所長)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