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進口食品并非都靠譜 警惕“李鬼”,切勿迷信

   2017-10-27 金華新聞網8420
核心提示:  泰國的榴蓮、芒果,澳大利亞的牛肉、海鮮,意大利的肉醬、通心粉,德國的香腸、奶粉不知不覺,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進入實體超
   泰國的榴蓮、芒果,澳大利亞的牛肉、海鮮,意大利的肉醬、通心粉,德國的香腸、奶粉……不知不覺,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進入實體超市、商店,成為百姓日常消費的選擇之一。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進口食品,安全嗎?
 
  實體店進口食品價格懸殊
 
  近日,記者來到市區(qū)幾家售賣進口食品的實體超市、商店,了解進口食品銷售情況。在市區(qū)帝壹城的愛米跨境購物店,有部分進口食品在售賣。拿起一些進口食品查看后,發(fā)現上面都貼有信息完備的中文標簽。該店銷售員說,店內的進口食品都是從正規(guī)渠道進貨,店內都留有相關票據。在店內選購產品的市民洪女士說,她一般會選擇購買一些時下被稱為“網紅食品”的進口食品嘗嘗鮮,但是每次購買的數量不會很多,因為進口食品運輸時間較長,到了國內之后可能已經接近保質期。
 
  在千物洋堂進口商品超市,有許多進口水果。相比包裝完整的進口零食,這些進口水果除了產地之外無法查看到更多信息。該店店長介紹,店內的進口零食多為從東南亞進口,如餅干、啤酒飲料等。他說,這些進口食品都貼有中文標簽,是在進口時相關部門貼上去的,店家沒有貼標簽的權利。
 
  這兩家店的進口零食價格,相較同類型的國產零食都要高一些。但是,在市區(qū)雙馨路上一家專賣進口零食的小店,商品價格非常低廉,有的低于同類型的國產零食。而且,該店內不少進口零食包裝上的中文信息不是貼標簽的,直接用中文印刷。該店店主說,他們是加盟店,銷售的產品由上海的總部直接供貨,大多是東南亞進口的零食,在價格方面是多數進口食品的一半,有的甚至是1/3。記者還發(fā)現,靠近店門口售賣的一些進口零食價格特別便宜,拿起一看,原來是一些臨近保質期的食品,最短距離過期只有不到半個月。該店銷售這類“臨期”產品時,在售貨區(qū)并無明顯的相關提示。
 
  進口食品網購渠道魚龍混雜
 
  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的進口食品質量更是參差不齊。前段時間,金華市民董曉明網購了一些費列羅巧克力,吃后感覺有些問題。“店家網頁介紹中寫著產地意大利、原裝進口,看銷量和評價也還可以,我就下了單。真后悔貪小便宜。”他說。
 
  市區(qū)一家售賣進口食品的店主介紹,市面上銷售的“進口食品”大致可以歸為三類:第一類是產地在國外,由國內經銷商貼中文標識并在國內銷售,外包裝沒有國內的衛(wèi)生許可證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口食品;第二類是原料由國外廠家生產,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包裝上對產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較詳細的標注,有國內的衛(wèi)生許可證號,實際上是國產食品;第三類是包裝上以外文為主,沒有國內的衛(wèi)生許可證號,其中很多是粗制濫造的冒牌貨。
 
  相關部門統(tǒng)計,目前國內市場打著“進口食品”旗號的食品數量,超過從正規(guī)渠道進入國內市場的食品。有的小作坊、小工廠假冒進口食品的商標,模仿進口食品的口味,大肆生產餅干、巧克力等食品,一些代理商購買后“自行組裝”,偽裝成意大利“進口”的費列羅巧克力、日本進口的白色戀人餅干等,這也是有些網絡渠道銷售的進口食品價格低的原因。在一些購物網站,竟有店鋪在單獨售賣費列羅巧克力的包裝和標簽,最便宜的標簽100個才賣1元。由于生產、包裝、經銷分散在不同的地域,很多交易都通過網絡進行,隱蔽性很強。這些粗制濫造的“李鬼”藏身于一些電商平臺,不僅干擾正常進口食品的銷售環(huán)境,還很可能引發(fā)新的食品安全問題。
 
  切勿迷信進口食品
 
  金華市民孔思雨經常購買進口的零食飲料和調味料。至于哪個途徑更安全,她認為:“實體店比較放心,跨境電商次之,海淘和代購問題最多。”
 
  她覺得,不管是通過哪種途徑購買,一定要選擇有正規(guī)代理商且包裝上貼中文標簽的品牌。而且,所買食品最好是之前吃過的,或者有朋友推薦的,這樣對其口味就會比較了解。“不同國家的食品口感差別很大,有的國家的人口味重,我們吃起來還真不一定能適應。”她說,雖然自己經常購買進口食品,但只是當做一種口味上的調劑。
 
  “不能盲從、迷信進口食品。”市市場監(jiān)管局食品生產處相關負責人說,中國人與外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體質上存在差異,進口的食品偶爾嘗嘗鮮沒有問題,不能長期吃。國外食品不一定適合中國人體質,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仔細識別包裝上營養(yǎng)成分表內的信息。國外很多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都是根據自己國家不同人群的需求配制的,例如部分進口的嬰幼兒乳制品是專為外國寶寶設計的配方,國產奶粉會根據中國寶寶的生理需求設計配方。
 
  “而且,海淘、代購的食品質量較難有保障。”該負責人說,有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市場管理較為混亂,食品生產企業(yè)可能并不符合我國法規(guī)所要求的生產環(huán)境和條件。如果國內消費者貿然購買食用,很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最好還是通過貨物貿易途徑購買進口食品,因為它們都是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檢驗檢疫的,相對更靠譜。”他建議,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進口食品,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的大平臺,如果發(fā)現店鋪中的食品無中文標簽和檢驗合格證,要拒絕購買。通過海淘、代購等網絡途徑購買進口食品一定要謹慎。一些非正規(guī)的海淘和代購商家出售的進口食品,價格雖然便宜,但是往往沒有檢驗檢疫證明,安全風險比較大。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