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1年臺灣地區(qū)通報不合格進口農食產品的案例共計636例,共涉及日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和美國等57個國家,不合格進口產品涵蓋水果及水果制品、蔬菜及蔬菜制品、茶葉及相關制品、水產品及水產加工品、糧食及糧食加工品等18大類,上述產品主要因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超標、防腐劑、污染物及毒素等16種不合格原因被拒絕進口 。
從不合格進口產品的種類和原因來看,以水果及水果制品(185例)、蔬菜及蔬菜制品(125例)、茶(85例)、水產品(69例)、功能食品(39例)、調味品(32例)、香料(24例)、加工產品(23例)和谷物(18例)等9大類為主,占不合格進口農食產品案例總量的94%左右;不合格原因主要集中在農藥殘留(441例)、重金屬(73例)、防腐劑(50例)、污染物及毒素(31例)、甜味劑(14例)和諾如病毒(8例)等,其中農藥殘留超標或不符合要求的案例數量占全年案例總量的70%。
從不合格進口產品的原產地來看,主要涉及日本(141例)、印度(61例)、越南(59例)、印度尼西亞(53例)、美國(48例)、智利(38例)、斯里蘭卡(22例)、泰國(18例)、澳大利亞(16例)、德國(15例)和韓國(15例)等11個進口國。其中,水果及水果制品因農藥殘留問題而不合格的案例有162例,產品主要來自日本、智利和美國;茶葉及相關制品因農藥殘留超標而被拒絕進口的案例有55例,產品主要來自日本和斯里蘭卡;水產品因重金屬(鎘)超標而不合格案例有54例,產品主要來自塞舌爾、越南、日本和印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