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秋前夕,不少單位都會向員工發(fā)放月餅、中秋購物禮券或是月餅券。記者昨天了解到,這些收入雖然以實物或有價證券形式發(fā)放,但不屬于免稅范疇,也應計入工資薪金扣繳個人所得稅。(8月28日《京華時報》)
倘若翻閱《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話,就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中秋購物禮券,還是月餅券,須納入職工收入繳納個稅,都不是什么新稅收政策??墒?,就是這"老掉牙"的政策,不但遭到網(wǎng)友們的一片質疑,媒體也是猛批其合理性。然而公眾的怨氣,也許根源不在稅收制度本身,而是隱匿在類似"月餅稅"背后的焦慮感。
現(xiàn)實生活中,稅務部門常常對工薪階層"死盯"不放,卻放任或忽視那些富人們的"灰色收入",包括官員"不明"財產(chǎn)收入,不但出現(xiàn)了征管體系的"漏洞"和"管涌",難以體現(xiàn)稅收的公平與正義,而且還打擊公民的納稅積極性,加劇社會階層的斷裂。中國富人不僅是逃稅的主力軍,也是稅收負擔最輕的一個群體。
稅負轉換國民福利遲緩,使廣大納稅人只有"痛感".俗話講,"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羊毛"拔得很順溜,但是都去了哪里?可以想象,在沒有從稅收體制中獲益的背景下,納稅人哪會有主動繳稅的動力呢?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征稅問民早已成為政府的自覺行動。無論征收一個新稅種,還是變更一下稅負,包括任何征稅活動,都要征得民眾的同意。無代表,不納稅;代表不同意,不能隨便征稅。
顯然,要打消公眾的稅收焦慮,不僅要完善現(xiàn)有征管體系,加快官員財產(chǎn)申報的步伐,強化高收入群體監(jiān)管,而且還應在稅款使用上變得公開透明,加快稅負轉換國民福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