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毒餃”事件中被查出含有高濃度有機磷殺蟲劑“甲胺磷”和“敵敵畏”的餃子的生產日期為去年6月3日、10月1日和10月20日。這三天是中國的節(jié)假日或周末,生產廠家“天洋食品廠”的上班員工和產量都比平時少。
警方認為很有可能是故意投毒
報道稱,中國警方可能正重點排查這三天中從事包裝和裝箱工作的員工等,調查工作可能有所進展。
日本雙日食料公司表示,生產線原則上周末和節(jié)假日休息,有時由于趕貨也會開工,不過產量和上班員工都比較少。
據(jù)介紹,中國警方通過一系列調查,認為很有可能是“有人故意投毒”,并已封存了考勤簿等人員出入工廠的記錄。由于從密封的包裝袋內側也檢測出殺蟲劑,因此如果能排除在日本被投毒的嫌疑,便很有可能是在工廠包裝、裝箱階段被投毒。
從事包裝工作的員工家屬稱:“為配合調查,從事包裝的工人從1月30日起曾被暫時禁止離開工廠”。
中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魏傳忠日前曾向到中國調查真相的日本代表團人員表示:“(投毒事件)可能是少數(shù)不希望看到中日友誼發(fā)展的人士,采取了極端的手段。”該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長王大寧表示,進行破壞的人可能出在日方,也有可能出在中方。
日派食品安全官員常駐中國
日本政府8日晚召開閣僚會議,決定派遣負責食品安全的官員常駐中國,避免類似“毒餃”事件再次發(fā)生,并確認將加強對進口加工食品的檢疫力度。
就從中國產餃子密封袋內側檢測出殺蟲劑成分一事,日本國家公安委員長泉信也表示:“根據(jù)目前情況,應不排除一切可能性繼續(xù)進行調查”,強調將慎重調查以確定有毒物質的混入原因。
運送途中投毒機會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集裝箱業(yè)界人士表示,在天津港裝船的餃子運輸集裝箱均有嚴實的鉛封,同時還要面對海關嚴格的抽查,不可能在天津港打開集裝箱投毒。
而“天洋食品廠”生產的餃子出廠后立即被裝入鉛封集裝箱,公安部門一名人士斷言,不可能有人在中途開箱。
另據(jù)集裝箱從業(yè)人員透露,冷凍食品集裝箱有專用場所保管,定期接受檢查,如果被非法開箱,從溫度管理記錄中也能輕易查出破綻。
據(jù)一名通過網絡得知“毒餃”事件的天津港相關人士推測,不可能在港口投毒,有可能是商業(yè)對手或內部的行徑。
中日財長首次磋商該事件
日本財務大臣額賀福志郎10日在東京和中國財政部長謝旭人會談,針對中國制水餃混入農藥造成日本民眾中毒的事件達成共識,兩國將合作查明事件并防止再次發(fā)生。這是中國“毒餃”事件爆發(fā)后,兩國部長級官員首次針對事件進行協(xié)議。
謝旭人表示,中國重視這個問題,將適時回應,兩國有必要共同努力,查明事件并防止再次發(fā)生。兩人并就三月下旬召開第二屆財長對話達成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