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對癥吃“魚”的健康食譜

   2008-02-18 中國食品網(wǎng)中食網(wǎng)10730

  今年春節(jié)由于連續(xù)的冰雪天氣給運輸帶來一定困難,導致供應量減少,肉價一再走高,引發(fā)其他肉類價格上漲,接著各種食用油價格也猛漲……面對肉價的上漲,一些市民改成了吃魚、雞鴨和蛋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

  魚,在廣東人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醫(yī)學上認為吃魚要講究對癥,對癥吃“魚”,它的食用和醫(yī)用價值才能顯現(xiàn)出來。節(jié)前記者專門采訪了廣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的中醫(yī)科主任劉月嬋和風濕科副主任醫(yī)師黃文輝。祝愿廣大讀者身體健康、年年有余!

  健康食譜

  4類魚的吃法

  1.鯉魚:加生姜、糯米一起燉,有溫胃的作用;

  2.泥鰍:與北芪、淮山一起煮,可治療虛汗多;

  3.黃鱔:加淮山、枸杞、生姜,可治療血虛之癥;

  4.大頭魚:與花生、木瓜一起煲湯,有催奶的作用。 
 
  中醫(yī)科主任劉月嬋:魚為體弱者進補好食品

  進補魚對一些體弱者來說是進補的好食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yǎng)價值極高。不同的魚功效不同,這個在中醫(yī)理論上很講究的。具體說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溫補類,如鯉魚、黃鱔、泥鰍、塘虱。因為這些魚都偏熱,有補血、補氣的功效。但是熱性體制和有皮膚病的人要盡量少吃,尤其是癌癥病人,要少吃,或者盡量不吃。

  一是平性類,如大頭魚、鯇魚、白鯽魚、非洲鯽魚、鯪魚等,這些魚寒性和熱性體制的人都可以吃。

  這兩種魚類的區(qū)分方法是,一般溫補類的魚,都沒有鱗片,而且顏色一般較深,如鯉魚,雖然有鱗片但是顏色較深,也屬溫補類。

  風濕科副主任醫(yī)師黃文輝:生魚好吃勿貪多

  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看,所有魚類的營養(yǎng)價值都差不多,均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對人體的營養(yǎng)起相同作用。魚的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2倍,且屬于優(yōu)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肉中的維生素D、鈣、磷,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癥。

  對于廣東人而言,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生吃魚片,尤其是塘魚。由于塘魚中的寄生蟲很多,直接生吃的話就很容易感染上象肝吸蟲病、肺吸蟲病等疾病。

  溫馨提示

  吃出魚中健康來

  下面列舉常見魚類的藥用性能和食療作用,供選擇食用時參考。

  ·鯽魚:味甘性溫,功效為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等,主治浮腫、腹水、產(chǎn)婦乳少、胃下垂、脫肛等癥。

  ·帶魚:可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干燥者尤為適宜。常吃帶魚可滋潤肌膚,保持皮膚的濕潤與彈性,還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療法。

  ·青魚:有補氣養(yǎng)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可治療氣虛乏力、胃寒冷痛、腳氣、濕痹、瘧疾、頭痛等癥。青魚所含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黑魚:有祛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脾利水之功效,能補肝腎、治浮腫、腳氣、疥癬等癥,對婦女血虛體弱、月經(jīng)不調以及病人術后恢復尤有益。

  ·鯉魚:味甘性溫,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腫、乳汁不通、胎氣不長等癥。

  ·魭魚:味甘性溫,有平肝、祛風、活痹、截瘧之功效。古人認為,草魚肉厚而松,治虛勞及風虛頭痛。

  ·鰍魚:又名泥鰍,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yǎng)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鰍魚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后盜汗等癥。

  ·甲魚:又稱鱉、元魚,味甘性平,全身均可入藥。除甲魚肉外,鱉甲可滋陰潛陽、散結消癥;甲膠還有補血、退熱、消瘀的作用;鱉血能滋陰退熱,適用于肺結核病人;鱉頭燒灰可治療小兒諸疾及陰脫、肛脫。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