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華
無大豆加工時,東北油廠陷入停工、半停工困境;而有大豆加工時,東北油廠又開始上演價格戰(zhàn),反而又導致企業(yè)出現停工現象,東北油廠亂局何時才能休?
為了獲得每噸160元的大豆國家補貼,中國大豆主產區(qū)黑龍江省的大、小食用油加工廠紛紛開復工,豆油、豆粕供應量短時間大幅增加,價格戰(zhàn)隨即出現,雖然當地豆油、豆粕價格明顯低于國內其他地區(qū),但受制于運力,尚不能進關占領進口大豆盤踞的市場。
2009年11月,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聯合下發(fā)通知,東北油廠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每斤1.87元收購當地大豆,審核通過后每噸可以獲得160元的國家補貼。為了拿到國家補貼,黑龍江大小油廠紛紛開工,收購國產大豆。黑龍江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下稱“龍江福”)董事長宋勝斌介紹,為了收到國產大豆,龍江福將收購價格上調至每斤1.90元,比國家收購價還高出每斤3分錢。
知情人士透露,僅黑龍江就有91家大豆加工企業(yè)申請領取大豆收購補貼,根據申報資料,這91家企業(yè)的大豆壓榨產能接近2000萬噸,大量企業(yè)開工讓豆油、豆粕的供應量大幅增加,而價格則迅速下挫。在擠掉虛報“水分”后,僅有包括龍江福在內的13家企業(yè)獲得審核通過,其余78家暫時被取消了大豆收購補貼資格。
大量大豆油涌入市場,價格戰(zhàn)再度上演。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哈爾濱周邊豆粕價格在每噸3200元左右,豆油價格在每噸7500元左右。”
業(yè)內人士透露,由于開工的企業(yè)太多,供應量太大,黑龍江豆油的價格從元旦前的每噸7800元左右降至現在的每噸7500元,豆粕則從每噸3500元降至3200元,價格下挫后,不少企業(yè)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tài)。按照現在的豆油、豆粕價格,加工每噸大豆只能獲得3700元左右的銷售額,而每噸大豆成本按照國家收購價計算為3740元,加上每噸約150元的加工費,總成本在3900元上下,企業(yè)實際上處于虧損的狀態(tài)。
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是,由于沒有利潤,不少油廠重新停產,黑龍江集賢地區(qū)7~8家油廠中,現在還開工的只有2家。
宋勝斌告訴記者,目前黑龍江豆油、豆粕的價格在全國范圍內都是最低的。王小語也表示,現在山東、河北、廣東等地的豆粕價格約為每噸3600元。而中華油脂網的數據顯示,江蘇、廣東等地的四級大豆油價格在每噸7800元上下,這些地區(qū)的豆油、豆粕主要用進口大豆加工而成,東北國產大豆制成的豆油和豆粕分別為每噸3200元和7500元,在價格上具有優(yōu)勢,理論上可以向關內地區(qū)大量輸送,但是鐵路運力緊張制約了這一可能性。
陽霖油脂集團總經理劉玉霖表示:“我們廣州的客戶要了10多車豆粕,已經拖了20多天,火車車皮還沒有申請下來,只能等著。因為汽油、柴油漲價,用汽車運輸每噸費用增加260元左右,距離太遠也劃不來。如果能夠解決運力問題,以現在黑龍江豆油、豆粕的價格優(yōu)勢,可以大量運到山海關以南地區(qū),占領進口大豆曾經盤踞的市場。”
王小語即多次提到,國產大豆在與進口大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原因之一是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yè)太分散,規(guī)模太小,各自為戰(zhàn),相互之間缺乏協調,也沒有統(tǒng)一的品牌,很難與國外大公司同臺競技,國產大豆加工行業(yè)迫切需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