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上海調研顯示:食品安全亟需建立信息交換機制

   2011-08-06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8690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觸及了中國百姓對食品安全信任的底線和本已十分脆弱的神經,消費者甚至到了談"食"色變的地步.面對報紙、電視等媒體曝光的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很多人都會禁不住發(fā)出"我們還能吃什么?"的疑問.這一問,問出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深深擔憂,也問出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的極大需求.基于這樣的現(xiàn)狀,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食品專業(yè)學生組成暑期社會實踐隊伍,發(fā)揮專業(yè)知識優(yōu)勢,就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交換機制展開了調研.

  本次調研的目的在于采集最新鮮最真實的數據,了解食品安全問題的現(xiàn)狀,調查了解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從而為我國食品安全信息交換機制模型的構建奠定實踐基礎.

  為保證調研數據更加全面、準確,上海交大暑假社會實踐團采用了多種方式,包括和國內外著名食品及相關企業(yè)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福喜、豐益、諾安等企業(yè)代表訪談,通過閔行區(qū)吳涇鎮(zhèn)科學商店等實地發(fā)放問卷,采集消費者第一手的信息,通過網絡問卷調查采集更廣范圍的消費者訊息,問卷回收率高達100%.

  調查顯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并由此造成了較大范圍的公眾恐慌,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市場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很少能接觸得到正確、權威的食品安全信息.50%的消費者認為,加強食品信息公布"非常需要",37.35%的消費者認為"比較需要",這說明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非常強烈,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提供給消費者食品安全信息的缺乏.

  調查顯示,在食品安全領域,大眾傳媒、互聯(lián)網等雖然為消費者提供了海量信息,但隨之而來的是較大的信息處理成本.一方面,很多信息相對比較零散,不便于消費者有針對性地查找.另一方面,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在關于"目前通過何種途徑獲得食品安全信息"的調查中,媒體從政府、企業(yè)、食品類專業(yè)網站等選項中脫穎而出,占到了85.21%,即媒體成為消費著獲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主渠道.

  調查結果表明,在問及"是否能較簡便地獲取您所需要的相關食品安全信息"時, 35.21%選擇了"由于信息不對稱,沒有良好的平臺獲得相關信息".對于"您對哪個來源發(fā)布的食品安全信息最為信任"的提問,選擇"專業(yè)及權威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tǒng)"超過了"政府"、"媒體"、"消費者協(xié)會等組織",占到了47.18%.但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看,我國政府沒有專門的風險交流機構,同時民間也沒有提供關于食品安全方面權威性的科學信息的獨立的交流平臺.

  根據調研結果,上海交大暑假社會實踐團建議:我國亟需建立一個權威專業(yè)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臺,可滿足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可減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引起的不必要的恐慌,同時也能讓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的監(jiān)督.

  據悉,該實踐團將基于此調研結果,結合國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分析以及國外食品安全治理研究,進一步深入發(fā)掘,從實踐中提煉出理論模型,嘗試構建政府、企業(yè)和消費者三者互動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換機制模型,使實踐調研結果具有更寬廣的適用性和參考價值.(記者 周晏珵)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