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茶馬古道的源頭記憶

   2013-10-12 中食網469
核心提示:在以沙漠干旱地帶為主的地球北回歸線上,一片綠洲在西雙版納鋪灑開來,1.9萬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熱帶雨林和13個世
          在以沙漠干旱地帶為主的地球北回歸線上,一片綠洲在西雙版納鋪灑開來,1.9萬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熱帶雨林和13個世居的少數民族,讓中國、老撾邊境布滿了原生態(tài)的綠野風情。

  緊接老撾邊境的慢撒茶山則呈現了不一樣的風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隨周邊的雨林和纏繞不清的枝藤和諧生長。慢撒茶山位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的易武鄉(xiāng),從縣城盤山繞嶺110公里。

  中老邊境重鎮(zhèn)——易武古鎮(zhèn),與老撾的邊境線綿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撲鼻而來,這里被稱為千年“茶馬古道”的源頭。

  因茶聞名的古鎮(zhèn)

  傍晚時分,記者抵達易武古鎮(zhèn)。夕陽的余暉灑在易武老街,這條沉淀了千年的茶馬古道,古老的茶莊和馬幫的蹄聲早已遠去。

  沒有犬吠,兩條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戲,旁若無人。這條古道由青石塊拼成,三四米寬,100來米長,兩旁的房屋還是木制結構,但大部分已無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滿懷期待而來的旅客,未免會感到失落。這座因茶而聞名的古鎮(zhèn),兩旁的商鋪茶莊因時代變遷早已改換了門庭,往日的古韻也被破壞,似乎曾榮耀一時的易武古鎮(zhèn)在歷史的波濤洶涌之后消失殆盡。

  只有門框上掛著的匾還保留著以前的茶號,特別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鮮的油漆,倒襯托了這里古時的繁華。

  “元泰豐”是古道上少有的還住著人的茶號。吳建美是“元泰豐”現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這古鎮(zhèn)的安謐。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葉生意的都有一個老字號。吳建美講解著自家的茶歷史,記憶的閘門再也關不住了。“元泰豐”是她祖輩吳炳元、吳開元兩兄弟于1921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早在民國時期,茶號的茶業(yè)已做到了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不過,物是人非,“元泰豐”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對面,是“同興號”原址,現在已被一家企業(yè)注冊。

  易武的傣語意為“美女蛇居住之地”,這里也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卻是整個西雙版納最具漢文化特色的地區(qū)。從下往上望,易武古鎮(zhèn)未免顯得破敗,土磚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層層疊疊,反而透出強烈的中原文化的韻味。

  只找到幾個馬鈴,再也沒有馬幫了

  易武為中老邊境重鎮(zhèn),邊境線長達100公里,亦曾是內地聯結中老邊境線上惟一的一條古重鎮(zhèn)走廊。由易武出發(fā),至老撾豐沙里,到河內再往南洋,成為古時茶馬古道的一條重要的線路。

  馬幫是茶馬古道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眾所周知,中國大西南區(qū)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條件使水上航行成為純粹的噩夢,山道的險峻崎嶇又根本無法行駛車輛,而西南地區(qū)自古又出雖矮小卻極有耐力的山地馬,這樣,馬幫的徒步運輸應運而生。

  在易武古鎮(zhèn),記者試圖尋找茶馬古道源頭馬幫的歷史記憶。尋訪了幾戶人家,卻只發(fā)現幾個已生了銹的馬鈴。

  應昌茶莊,茶馬古道一號。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莊主黃定富來自貴州,成了茶莊的守護者。黃定富找出一對馬鈴,馬鈴聲音仍清脆,不過已是文物了。

  據稱,古鎮(zhèn)的博物館里還收藏著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記者呆了一整天,都沒見人來開門。

  “馬幫再也沒有了,幾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鄉(xiāng)人董志勇回憶說,他七八歲的時候,大人們把茶葉摘下來,曬干,就用馬馱著,一邊一個袋子,共百來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遠,一般得早上7點出發(fā),他跟著爺爺和父輩,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葉馱往外國,只是聽老人家回憶了”。

  馬幫的蹄聲遠去,能見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個個蹄印。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文化
推薦圖文
推薦文化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