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林中明 通訊員羅濤)連日來,上海市檢察機關集中起訴74起危害食品安全、侵犯知識產(chǎn)權及制假售假案件,涉及199名被告人,總案值達5366.7萬元。
有關辦案人員介紹說,當前上海此類犯罪中,銷售假冒商標犯罪相對集中,案值較大;犯罪手段多樣化,犯罪方式趨于組織化,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有所增加。
此次集中公訴案件中,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件數(shù)量有42件,占56.8%.74起案件中,共同犯罪49件,占66%.從犯罪手法上看,部分制假售假犯罪具有較強的組織性,在生產(chǎn)、運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均有具體分工,專人負責。在銷售方式上,被告人多租借民宅、暗室等作為倉庫,通過網(wǎng)上開店、實體店經(jīng)營等方式進行銷售,犯罪的隱蔽性較強。除常見煙草、皮包、手表外,此次集中公訴案件中還涉及假冒名牌白酒以及雞精等食品。
據(jù)了解,自去年10月全國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chǎn)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以來,上海檢察機關共對上述類型案件330件661人提起公訴,涉案金額達5.8億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