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曲由臺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改編的舊調填新詞、粵語版的《勝利雙手創(chuàng)》,風靡省港澳,“從未怨過命,一生靠打拼,我是潮州郎……”這首歌曲可謂是紙業(yè)包裝大王、香港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人生奮斗的寫照。少年時期那段崢嶸歲月,對于馬偉武來說,也是人生中一大寶貴財富。
馬偉武憶述,他13歲時小學還未讀完,和9歲弟弟馬馀雄隨母親從老家潮陽和平里美鄉(xiāng)來港與父親團聚。當時,馬父是一般的打工階層,租住九龍城舊樓的房間,后來幾年間,馬家搬了好多地方,例如坪石?等地。“因為窮,買不起樓,除了租房住外我與家人也住過公屋,買過石屋居住過。”馬偉武回憶說。
馬偉武憶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崢嶸歲月:“因為窮不能上學,為了打工賺錢養(yǎng)活自己,我報大2歲,第一份工是在大牌檔打雜。初來乍到,自己面對的困境比現(xiàn)在年輕人更多。不懂粵語,又不能上課,在大牌檔做樓雜,小小年紀,工作量又大,由早上忙到晚上,干的是最臟最累的活,每天有洗不完的碗碟筷子。
之后我又去一家五金行打工,包吃住,每月薪水30港元。每日由早做到晚上10點,又沒有假期。有個月出糧第二天,我向老闆告假一天回家探父母,誰知老闆竟不冷不熱跟我說,請一天假要扣三天工資。”后來,馬偉武進入九龍一家印刷廠當學徒,放工后還上夜校,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就這樣他邊打工邊“充電”。幾年后,他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工人,到被老闆賞識,提升為廠長。
25歲創(chuàng)業(yè)九千元起家
1970年,是馬偉武人生最大轉捩點,他覺得做廠長終歸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替人打工,發(fā)展空間有限,決定自己做生意,這一年他拿出全部打工的積蓄9000港幣開辦了力嘉公司,開辦工廠之初主要是為客戶加工紙盒紙箱。公司是租用觀塘一個約400呎唐樓,他找來一些舊機器。“那些機器連馬達都沒有,要靠手動腳動操作。當時我只有25歲,只聘用2個工人,從接單到製作、送貨都是我一肩挑,忙不過來就把家人叫來幫工,或者找以前自己打工時的老工友下班后幫忙干點活。那段日子是很苦的,但我撐?,我認為只要肯拼肯捱,就可以有驚無險做下去,就算9000元的投資‘泡湯’也不會后悔,因為我還年輕,大不了從頭再來。”馬偉武說。
馬偉武一步一個腳印,由小廠做到大廠,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很快在觀塘鴻圖道置了3800呎廠房,后來又陸續(xù)購入其他單位,逾20000呎大廠房,僱用數(shù)百工人。
對于香港年輕人近幾年參與示威似乎越來越多,經(jīng)常對社會和政府怨氣越來越多,亦有不少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為將來就業(yè)和前途感到茫然和煩惱。對此,青少年時曾經(jīng)在香港吃苦奮斗的馬偉武認為,大學生應該腳踏實地,練好本領,提升個人能力,知識點要有深度和廣度,并就自己興趣和志愿選擇職業(yè)。行行出狀元,香港是個福地,年輕人要把握時機發(fā)展自我,而不是浪費青春做一些沒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