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牛奶行業(yè)的水正越攪越混。
具名的不具名的專家們遮遮掩掩的深喉著,媒體們在所謂中國乳業(yè)標準“全球最差,是全球乳業(yè)的恥辱”這句駭言下尋求著行業(yè)的真相。
沒有真相,只有眾說紛紜,新的生乳國家標準已經實施了一年,眼下可能是中國乳品行業(yè)運行過程中乳業(yè)問題最少的時刻。
但是安全奶并沒有成為放心奶,“最差說”又將牛奶問題放大到了令消費者恐慌的程度。
那么消費者喝的到底是標準還是產品,毫不疑問是后者;而這些行業(yè)深喉們的膽子還是沒有大到直指消費者購買的產品本身,更不敢拿具體的品牌說事;不僅沒有將內行與外行之間那層紙捅明白,反而讓所有人都開始擔心起眼前這杯奶是如何之差。
方舟子以《新國標下的牛奶還能喝么?》為題撰文,認為所謂"新國標每百克牛奶比舊國標少了0.15克蛋白質"對人每天的吸收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們每天喝的牛奶里究竟有多少細菌,并不取決于生乳中的細菌數量,而取決于它是否能達到奶制品國標。在這個科技斗士的眼中,值得追問的問題是:如果要抨擊新國標"不顧消費者健康",應該質問為何刪除致病菌指標才更有道理。
常識性的科普并不能讓這種情緒性的落差歸位。
真相也在爭論中越走越遠,即使農業(yè)部有關人士談到將推進中國生乳標準的分級管理,也有專家不具名表示這種分級對行業(yè)于事無補。專家們反彈的不是分級,而是對監(jiān)管的不信任。
仔細看看具名專家們的觀點,原來就是目前的生乳收購標準給常溫奶的生存空間太廣泛了,本質上這場最差標準的市場之爭核心是常溫奶和巴氏奶的市場之爭,勢力范圍之爭。
一個標準給一個產品過多市場空間才是爭執(zhí)的重點,所謂的奶農生存問題,大企業(yè)壟斷問題,人工效率問題都只是這個問題下的副產品。但標準不是給人吃的,是給企業(yè)用的;這個國標是行業(yè)最低標準,而非市場產品標準,更非行業(yè)普遍標準,尤其不能代表市場品牌的全部產品。
奶賤還是奶貴?
毫無疑問,牛奶是個花錢的東西。
再有營養(yǎng)的牛奶對于多數國人而言,仍然沒有成為生活必需品。中國人的乳糖不耐,中國人的傳統(tǒng)消費習慣,都使得牛奶更多成為嬰幼兒和老人的補給,而非青壯年的生活必備。
再比如,究竟有多少人在喝牛奶?這些喝牛奶的人中年齡劃分、消費依賴、城市農村消費的劃分數據等等,多數是本模糊賬。比如,我們現在的畜牧行業(yè)有多少合格的奶牛,能夠生產出多少牛奶?我們的牛奶消費缺口有多大?在多少牛和多少奶以及多少人消費之間,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直接決定這個行業(yè)的經濟效益乃至最終品質。遺憾的是,這三個數據依然模糊。
而已知的數據是:中國目前的良種奶牛不到30%,未來幾年奶牛單產不會有太大的提高。隨著乳品加工能力的提高,奶源不足的矛盾是長期的,有的企業(yè)的長期開工率在6成到7成。還有行業(yè)存在的用進口奶粉生產還原奶的問題……
在原料奶總體短缺的現狀面前,反而我們看到更多行業(yè)怪現狀:同樣容量的奶比礦泉水賣得還便宜;包裝越復雜的奶比包裝簡單的奶好賣;這個行業(yè)利潤微薄的產業(yè),成為央視標王的角逐者;某品牌高管公開宣稱輸往香港的牛奶比國內的牛奶質量更好……
牛奶是個好東西,卻在好東西的路上不斷出現壞問題。生產方式落后,不購買優(yōu)質牧草提高奶質,人畜共處等;原料奶抗生素超標;奶牛近親繁殖,品種退化,產奶量下降;檢疫防疫不到位;原料奶沒有按照論質論價……
正如我們在食品領域一而再,再而三所犯過的錯誤那樣--乳業(yè)也上演著僅有高標準而無市場基礎,只會催生造假;造假所帶來的暴利,又會推進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倒逼。也正基于此,新西蘭的農林部發(fā)言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中國的生乳新國標立足國情,符合國際慣例。
低標準是個真問題,卻不是個真結論。
低成本的安全
中國農產品的限價保護并不能使生產者的權益獲得全面保護。
牛奶的最低限價和市場直接成交價之間總是有些距離,然而安全的食品是需要成本的。
之前的農業(yè)部《關于加快畜牧業(yè)發(fā)展的意見》的通知以及2015年遠景目標規(guī)劃等確定了中國奶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區(qū)域:除上海之外,普遍集中在北方地區(qū),這就勢必造成"北奶南調".從奶牛飼養(yǎng)數量看,2003年新疆和內蒙古的奶??倲嫡剂巳珖乃姆种唬?003年的牛奶產量黑龍江、河北、山東、新疆、陜西、北京、山西六省市占全國產量的53%。
這種區(qū)域性的產業(yè)布局,決定了許多地方的牛奶需求缺口得靠市場調節(jié),而不能完全靠新鮮且價高的"巴氏奶"來解渴。1988年提出的菜籃子工程,也只是明確提出大中城市要實現牛奶的自給70%的要求。而不足部分,只能靠可以長途運輸的常溫奶來解決市場缺口。
對于中國市場,外資品牌一直想染指,然而直到今天,這個市場仍然是民族品牌的天下,核心之一就是產業(yè)的利潤太薄。所謂的品牌基礎并不能完全給市場以推力,甚至很多地方對之前的老牌子更青睞。
目前,我國對原料奶的檢測主要分四種:檢測含雜量、比重、酸堿度以確定等級;使用乳脂測定儀以脂論價;檢測非乳脂固體的含量,計算出總干物質含量,分級計價;除第三種方法外,還檢測細菌總數、體細胞數等生物指標及殘留檢驗,分級計價,嚴重超標者拒收。后兩種檢測手段只是部分城市以及部分品牌的部分奶站才能執(zhí)行。質量標準體系只有部分企業(yè)的部分城市能實現原奶收購到產成品下線的全部機械化和自動化。
為什么十幾個部門管不好一杯奶?整個乳業(yè)的產業(yè)鏈太長了,涉及層面太多。但是首要解決的是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必須是安全奶--這是所有監(jiān)管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最低標準的牛奶收購標準,并不意味所有的牛奶都是最低標準,更不代表終端的成品就是最低品質。分級化管理必然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
批評總比建設來得容易,但是僅僅局限于小市場看高標準,本質也是挾標準謀格局。但是監(jiān)管的不利,是任何標準都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