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檢驗檢疫局 范成林 楊 蕾
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理念的改變,食品接觸產品進口量不斷增加,同時,進口食品接觸產品不合格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以山東為例,截至2016年11月,共檢驗進口食品接觸產品1162批,貨值2103.88萬美元,其中檢出不合格363批,貨值648.97萬美元,分別占總批次、貨值的31.24%、30.85%。檢驗檢疫部門依法責成收貨人對檢出的不合格產品進行了技術整改、監(jiān)督銷毀、退運等處理。
不合格產品現(xiàn)象
不合格項目非常集中,主要是無中文標識和使用說明書、重金屬和雜質超標,這兩項不合格占不合格批次、貨值的99.72%、99.63%。
不合格進口國家非常集中,主要是韓國、日本等,占不合格批次、貨值的93.39%、88.19%。
不合格產品種類非常集中,主要是金屬制品、塑料制品,占不合格批次、貨值的88.71%、84.28%。
相對于前幾年,不合格輸入國家的數(shù)量和產品品種類除呈現(xiàn)比較集中的特點外,也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檢出不合格的國家除韓國、日本外,從巴西、芬蘭等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qū)進口產品中也檢出了不合格商品,不合格的商品除金屬制品、塑料制品外,紙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也相繼檢出不合格。
不合格產品原因分析
標識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國內進口商和國外生產商對產品的使用說明不重視,對中國技術規(guī)范了解不夠,片面重視品牌效應,忽視了使用說明對于消費者的重要性;二是與國內消費者消費理念有關,一部分國內消費者要求商品包裝是國外原包裝,貿易經(jīng)銷商要求國外廠商提供的商品與國外市場相同,沒有加貼中文標簽。不能提供中文標簽和說明,直接影響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識別,給產品的使用埋下了安全隱患。進口國與我國標準不同,檢測方法不同。部分國外廠商和進口貿易商在產品出口前沒有按照中國標準進行衛(wèi)生項目檢測,在國外檢測合格的產品進口后被檢出不合格的情況屢有發(fā)生。
高科技、新材料廣泛應用。生產企業(yè)過分注重產品的品質、性能,為了使產品獲得更好的性能,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助劑。原材料把關不嚴,原材料配方、工藝更改后未及時檢測安全衛(wèi)生指標,還有一些食品加工電器、餐飲用食品加工機械的生產商忽視了食品接觸部分的安全衛(wèi)生要求。進口產品采購來源多樣化,有正規(guī)工廠、零售商場,還有普通小作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對策與建議
加強宣傳,多管齊下,防止不合格進口產品流入國內。加強對國內進口商的宣傳和幫扶,不斷強化進口商主體責任意識,提醒企業(yè)及時了解我國法律法規(guī)及技術標準要求,將產品送有資質實驗室檢測合格后再批量進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對公眾開展食品接觸產品知識普及工作,不要過度信賴“洋品牌”而忽略其品質安全問題。
規(guī)范食品接觸產品中文標簽及說明書,實行產品標簽預審核制度。目前,大量進口食品接觸產品沒有中文標識和說明書,消費者對產品正確使用了解不夠,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借鑒進口食品、化妝品,對食品接觸產品標簽進行預審核,規(guī)范或統(tǒng)一標簽和說明書形式、規(guī)格以及標簽公示方式。
研究食品接觸產品安全衛(wèi)生項目的影響因素,探索建立產品安全衛(wèi)生風險分析評估制度和產品一致性控制制度,將其應用于“產品備案+產品檢驗+后續(xù)監(jiān)管”的檢驗監(jiān)管模式并不斷調整、完善這種模式。同時做好風險監(jiān)測、風險評估、進口管控、追溯管理四個方面的工作,對產品進行風險分級,對檢驗項目進行風險分類,對企業(yè)的質量控制能力進行分檔,改變單純對產品備案的模式,建立進口商、進口產品二維備案模式,不斷提升監(jiān)管的有效性。
加強與海關等部門的合作,出臺新規(guī),積極應對新的貿易方式帶來的挑戰(zhàn)。目前,大量產品通過旅客攜帶的非正常貿易方式進入我國境內,國內跨境電商交易量也飛速增長,多數(shù)網(wǎng)絡商戶無法提供官方正規(guī)的進口證明,進口渠道和來源無從追溯,同時一些產品通過郵寄、快遞、代購等形式進入國內,規(guī)避了檢驗檢疫部門的檢驗監(jiān)管,對我國消費者健康安全造成威脅。建議應盡快制定上述貿易方式監(jiān)管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加強與海關等部門的合作,堵塞進口食品接觸制品監(jiān)管方面的“漏洞”。
進一步完善部分食品接觸產品HS編碼的檢驗監(jiān)管條件。一是部分日用消費品,如保溫杯、燜燒杯等,其HS編碼無相應的檢驗監(jiān)管條件,無需檢驗檢疫即可進口;二是眾多的家用食品加工電器、餐飲用食品加工機械,其中的部件與食品接觸,如烤箱中的烤盤、電飯煲的內膽等,其監(jiān)管條件中對食品接觸的部件無相應的安全衛(wèi)生檢驗檢疫要求,未經(jīng)安全衛(wèi)生項目檢測便進入消費市場,消費者使用存在較大的風險。
加大目錄外抽查力度。進口食品接觸產品種類繁多、材質復雜、用途不一,部分食品接觸產品還沒有納入法檢目錄,建議加大食品接觸產品目錄外抽查力度,特別是涉及公眾食品安全的食品加工電器及機械的抽查力度,確保進口產品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健康安全。
總之,食品接觸產品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一旦有問題將危害人身健康,檢驗檢疫部門要與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避免不安全的產品流入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