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食“孝”,性也|淺析稻香村百年傳承與文化延續(xù)

   2019-05-10 鷹眼新聞10450
核心提示:孔子曾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自古以來,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被廣為傳頌和踐行,人們感恩于
        孔子曾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自古以來,“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被廣為傳頌和踐行,人們感恩于母親為家庭和子女做出的無私奉獻,會選擇在特殊節(jié)日里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與愛意,然而認真細數(shù)后會發(fā)現(xiàn),屬于母親的節(jié)日其實并不多,母親節(jié)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日子。伴隨社會科技的發(fā)展,處于快節(jié)奏下的大部分年輕人常常通過社交平臺來表達情意,實際上母親能看到感受到的卻是少之又少,關懷已大打折扣,他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網絡世界里的幾聲問候,而是子女實實在在的陪伴。

 

▲稻香村手工制作糕點

愛應該是常態(tài),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實際行動。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本是翩翩少女的母親甘于終日囿于廚房中的柴米油鹽,支撐子女長大,等到她們年華褪去,也會期待觸手可及的陪伴與關懷。多少次朋友圈轉發(fā)與點贊,都不及一次回家,一句“媽,我回來了!”是母親最期盼的話語。當然,回家之際若是用心了解一下母親的喜好更是再好不過,比如可口的小零食,實用的養(yǎng)生壺具等都能讓她們心花怒放。所謂禮輕情意重,在各種禮品中,蘇州稻香村點心便是一種心意滿滿的禮物,作為健康又美味的中華老字號糕點,長期以來深受父母長輩的喜愛,是子女回家探訪的隨行好禮,不僅寄托著子女的美好祝愿,傳承246年經典的背后也象征著愛意在親子代際間的的流動與延續(xù)。

源于江南的蘇州稻香村,是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自1773年創(chuàng)立以來,踽踽獨行越過清朝、民國、新中國、改革開放等歷史歲月,傳承了獨家的手藝古法,傳承了246年以前的江南風味,也傳承著漫長歲月中的堅守。

中華老字號一脈獨承兩百余年并非易事,追根溯源于蘇州稻香村六代“把作師傅”畢生奉獻的積累。據第五代傳承人徐紅生透露,蘇州稻香村傳承著稻香村蘇式月餅的獨家制作技藝,制作過程十分繁復,必須要經過艱苦的長期訓練才能掌握。由于老師傅們對于制作技藝的工序和手法非常執(zhí)著,動作不到位或是手法不靈活的學徒,就要受訓挨揍。確實,蘇式糕點的味道和賣相全憑制作人自己的一雙手,一把刮刀、一把搟面杖、一枚印章、一個烤爐,不使用任何模具制成。而掐餡、制皮、制酥、包酥、包餡等每個工序都大有講究。學成后的師傅進入后坊工作,很多時候做完自己的活便會前往前廳與伙計們一起接待顧客,聽取客人的的意見和反饋。一代代“把作師傅”們在工藝上不斷改良革新,也將這種工匠精神和人本理念世代流傳。

▲稻香村“把作師傅”匠心傳承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位臺灣顧客到稻香村指明要購買“松子細餅”,這種糕點因為工藝復雜不能實現(xiàn)機械化生產,已經少有制作。這位臺灣顧客很失望說從臺灣到大陸做了幾個小時的飛機,又坐了很久的火車才到蘇州,就想完成老人吃到“松子細餅”的心愿。當時稻香村的一位糕點師傅正好在柜臺上,那位師傅聽到后被這位年輕臺灣客人的孝心感動,決定完成她的心愿。這位師傅告訴臺灣顧客:您明天一早過來,我來幫您完成老人的心愿。第二天一早,當臺灣客人拿到這份意義非凡的松子細餅時,熱淚盈眶的她握著師傅的手,久久不能言語。

中國的糕點食品大部分和節(jié)日文化相連,有一種情感或一段回憶在其中,百年經典傳承的背后是見于細節(jié)的考究與用心,在以此為禮的一來一往中延傳愛意,蘇州稻香村顯得愈加芬芳馥郁。

除此之外,蘇州稻香村還堅持采用全國“原料直供”,以擷取上好綠色食材,確保食品安全,并且主動適應現(xiàn)代健康飲食理念,降低產品糖分和油脂,比以前低糖、低脂、低油,口感美味而不乏營養(yǎng)。每一款糕點里的食材搭配都承載著真切的關懷,例如糖醇桃酥里的優(yōu)質小麥與新鮮雞蛋相糅合,具有清爽不膩的特點。而蜂蜜棗糕中夾雜的棗肉黏糯香甜,常食用則有利于補益中氣。蘇州稻香村糕點口味多樣,尤適合中老年人休閑食用,既照顧了父母的味蕾,又兼顧了飲食健康的問題,一方小小的糕點經多道手工揉制,蘊含著對母親的無限愛意與眷戀。

▲稻香村糖醇桃酥

自出生至成人,母親用一粥一飯、一針一線照顧著子女的飲食起居,從未懈怠半分,我們也應以實際行動照料父母,讓他們獲得踏實的愉悅和安全感。“孝在于點滴行動”,在于觸手可及的陪伴,在于家務操持的細心幫襯。我們大可不必學古代老萊子戲彩娛親,但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為父母張羅一頓飯,幫他們按按酸累的肩膀,陪他們散散步聊聊家常等等,又或者以禮言情,回家時不妨捎上一盒可口的蘇州稻香村糕點,切切實實地表達子女對他們的牽掛。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在有幸能夠回望到自己的來處的時候,盡心地表達自己的心意,多用力都不為過。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