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元奶粉沒事了,國人“食之不安”仍難于釋懷。你看,“霉大米”又冒出來了,東莞成了假冒名牌大米的基地,已是公開的秘密,有的名牌大米竟然是被拋光霉大米;還有青海、河北、山西、天津多地查出百余噸三聚氰胺乳粉……會不會什么時候某種奶粉或者什么食品安全問題又卷土重來?
這可不是杞人憂天:從“大頭奶粉”到三鹿奶粉;,從“蘇丹紅”到“瘦肉精”,再到“毒大米”、“霉大米”……食品安全事件,這些年來,接二連三。
國人不明白,國家有關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法律、法規(guī)已經頒布了不少,對食品安全負有監(jiān)管職責的部門也不下十個,但對食品安全所出現的問題,負有監(jiān)管職責的所有部門為何卻往往不察覺、或后知后覺、或無動于衷?甚者是知而不查?
國人不明白,有這么多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管部門,怎么我們的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竟然還這么不靈敏?以致在食品安全危機冒頭時步步被動?僅就奶粉來說,幾年來,每次“事件”過程幾乎都是一個軌跡--著急的媽媽們對奶粉有疑問,到相關部門投訴,被“踢皮球”;想檢測樣品,又被“不能接受個人檢測申請”為由擋駕;一直到媒體多次報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或者某領導人重視,然后,檢測方法有了,標準也有了,檢測終于開始了。
就圣元奶粉受懷疑來說,原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被鬧得人心惶惶,看來,從“大頭奶粉”到三鹿奶粉,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似乎沒有總結什么教訓。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和接警制度,于是,又有了這場虛驚。
本來,乳品行業(yè)絕非什么高科技行業(yè),檢測不應該構成什么問題??墒菗蟮溃ピ谭凼軕岩傻氖录l(fā)生后《東方早報》記者曾分別致電獲國家質檢總局授權的兩大國家級乳制品質量檢驗中心--位于哈爾濱的國家乳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和位于呼和浩特的國家乳制品及肉類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兩家機構均表示,“我們只能檢查奶粉國家標準里面規(guī)定的項目,激素并不在其中。好一個”不在檢測項目中“!也許很多罪惡就隱藏在這些”不在檢測項目中“的項目里。記得當年三聚氰胺也不在檢測項目中,這次又是國家沒有這樣的檢測項目,政府治理的滯后性再次暴露無疑。往往是這樣,權威信息的出現因機制原因嚴重滯后,又加劇了事態(tài)發(fā)展。
從服務公眾與確保盡快消除安全隱患的角度講,在國家質檢體系中,是不是應該建立”先受理,后轉交“的制度規(guī)定?即使沒有檢測能力,也應該收下個人的檢測申請,由該機構向其他有能力檢測的機構轉交或向衛(wèi)生主管部門加以報告。
樹立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不應是嘴上說說而已。人民政府的主動服務的責任和意識,應當是當人民有了事,或被某個問題困擾時,應站出來答疑解惑。
針對不斷出現的就食品安全事件,讓國民免于食品安全的恐懼,應是政府施政的目標。政府應該重新審視現有的監(jiān)管架構,著手應建立起一個高度靈敏的預警機制,把食品安全事件盡早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以消除國人”食之不安“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