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為彌合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隔閡 食品安全再出招:中國建風險交流機制

   2011-04-26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11710

    圍繞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中央眾多政府部門為表明"堅決的態(tài)度",紛紛拿出了"過硬的舉措".

    4月24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稱"食安辦")等九個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公告,要求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嚴格規(guī)范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使用。此前不久,衛(wèi)生部發(fā)布了第五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

    "實際上,政府相關部門這次就食品添加劑所采取的措施,可以看作是一次風險交流機制的嘗試。"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研究所陳君石院士說。

    衛(wèi)生部食品安全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當中,檢測技術相對非法添加物質的出現(xiàn)會有滯后,風險交流機制的建立可以幫助管理部門盡早發(fā)現(xiàn)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并盡快找到檢測辦法。

    檢測技術尚存空白

    47種食品非法添加物質當中,有二十幾種沒有明確的檢測辦法

    食安辦等九部門要求,食品(含食用農產品(18.39,-0.16,-0.86%))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應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禁使用各類非法添加物,規(guī)范使用食品添加劑,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第五批名單匯總當中,共包括47種食品非法添加物質和22種可能濫用的食品添加劑。

    "在這次規(guī)范食品添加劑的措施當中,明確非法添加物質和食品添加劑的區(qū)分。這是一個很科學的做法,這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qū)別。"陳君石說,"這樣也有助于糾正關于食品添加劑認識上的偏差。"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王竹天對媒體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未發(fā)生一起因食品添加劑安全性問題而帶來的食品安全事件。

    不過關于食品添加劑,仍可能存在過量添加或通過食品添加劑掩蓋食品質量瑕疵等問題。

    九部門的聯(lián)合公告中特別強調,對故意非法添加的,不僅吊銷相關證照,甚至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生產販賣非法添加物的地下工廠主和主要非法銷售人員,以及集中使用非法添加物生產食品的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將移送司法機關依法從重從快懲處。

    從已公布的食品非法添加物和相關食品添加劑名錄來看,盡管已知有近70種可能違法使用的物質,但目前的檢測技術卻并不足以一一應對。

    在已經公布的47種食品非法添加物質當中,有二十幾種物質沒有明確的檢測辦法或需要進一步研究相關技術。比如茶葉當中的美術綠,冰淇淋當中的工業(yè)明膠等。

    "這是可以理解的,檢測技術相對于食品當中的非法添加物質而言,肯定會相對滯后。"衛(wèi)生部食品安全專家對本報記者說,"從監(jiān)管部門的角度講,需要做的就是盡早發(fā)現(xiàn)食品中的有害物質,盡快找到檢測的辦法。"

    這位專家同時認為,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有利于解決檢測方法問題上的瓶頸,可以使決策者更好地了解信息,培育關于風險的知情決策。

    啟動風險交流探索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在歐美等國家是比較通行的機制,而直到最近這段時間才開始引入我國。"前述食品安全專家說。

    美國在風險交流方面的做法是成立國際食品信息中心,向健康專業(yè)人員、媒體人士、教育人員、政府官員和大眾有效傳播關于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方面的科學信息,并為媒體提供300多個專家的聯(lián)系方式。

    而歐盟則在各成員國實行通行的食品法規(guī),并建立電子通信系統(tǒng)和快速預警系統(tǒng),對已確定風險有關信息進行交換。這樣的信息交換使得成員國可以迅速采取措施,應對因食品或者飼料而引起的健康威脅事件。

    據(jù)記者了解,衛(wèi)生部疾控中心已經成立了風險交流辦公室進行這一機制的探索。

    衛(wèi)生部部長陳竺(專欄)在出席2011國際食品安全論壇時表示,中國將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能力建設。

    陳竺指出,通過全面的風險交流,一方面盡早發(fā)現(xiàn)潛在的健康風險并及時通知食品安全監(jiān)管部門和消費者,另一方面使涉及風險分析的各方通過充分的交流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有效風險交流,對公眾理解食品安全風險、享有知情權至關重要,對食品安全源頭管理更為重要。

    關于風險交流,是指在風險分析全過程中,風險評估人員、風險管理人員、消費者、企業(yè)、學術界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就某項風險、風險所涉及的因素和風險認知相互交換信息和意見的過程,內容包括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風險管理決策的依據(jù)。

    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觀點,國家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任務,不是消除危害,而是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在我國,政府、科研機構的專業(yè)評估與公眾的風險感知之間存在空白,缺乏風險交流平臺。

    陳君石認為,這種狀況導致正確的科學信息明顯處于劣勢,而沒有科學依據(jù)的誤導信息卻大占上風。其結果是造成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心,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對于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平臺,陳君石認為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政府設專門機構,加強投入和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民間建立權威的科學信息平臺;政府、科學界、行業(yè)、媒體共同努力,建立風險交流機制。

    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并不能簡化為危機公關或安撫手段,其功能在于幫助決策者做出有效的管理決策,以及幫助公眾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識。"如果機制完善,可以對風險做出預警。"陳君石說。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