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裝飾彩白、綠、金黃色描繪的伊斯蘭教經典文字,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大寺既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又是包頭市名勝古跡之一。許多來自國外和其它各地的穆斯林游客,都要到清真大寺參觀或禮拜。
清朝雍正年間,朝廷“不準向塞北移民”的禁令有所松動,先有河北滄州王姓,山東白姓等回民來包聚居建寺,后又有順天、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寧夏等地回族陸續(xù)來包定居。民國二年,瓦窯溝沐浴室建成,取名“西水堂”,后來又擴大了禮拜寺,通稱為“小寺”,那么這座清真寺就相對稱為“大寺”,沿用至今。大寺建在東河區(qū)的北梁東端,這里回族居民比較集中,又是老包頭的起源地,古跡甚多,道路暢通,就業(yè)謀生方便,水源條件也好,用一句老話說,就叫做風水寶地。
遠遠望去,清真寺的塔樓和月牙標志十分醒目。四周院墻和古式殿宇高高矗立。這座寺院離路邊不遠,卻高出路面十多米,所以必須沿著一條向北延深的小巷向高處走百十多米,方可到達山門口。這里,環(huán)境清靜,境界安謐。進入山門后,便可見院內矗立著牌匾。再往里走,就可見到清真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