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市場在玩“多米諾骨牌”,從肯德基的“蘇丹紅”事件,到雀巢奶粉的“碘超標”,再到哈根達斯雪糕制作于“黑作坊”,噼里啪啦地,一連串的劣跡令名噪多時的“國際名牌”的美譽度不再和它的影響力成正比,堅挺的品牌露出了它的軟肋,老百姓一旦咀嚼出這些“名牌”的異味,它們在人們心目中就不再具有過去那種不倒的神圣。
過去媒體披露過國內無良個體作坊在污水橫溢中制作豆腐,在地下屠宰場加工宰割死豬肉,善良的人們聽后往往把它歸結為無牌照者的假冒或私人經營小作坊的偽劣,好像這種事情和國際大品牌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這個已經從一般雜交發(fā)展到基因工程的時代,或許劣質與缺陷基因的侵入,令血緣關系再遠也可以相及。
于是人們要問:怎么“名牌”也摻了水?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美國的經濟學家創(chuàng)造過一個詞,叫做“檸檬市場”(Lemonmarket),這里當然不是指銷售檸檬的市場,而是因為在美國的俚語中,“檸檬”又有“次品”的含義,“檸檬市場”既是一般意義的次品市場,更是指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劣品驅逐良品的市場。這里我們要說的有兩個意思:首先,我們的市場的的確確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意味著消費者,也即我們的市場(市場是顧客的集合)常常被蒙蔽了,常常不知道經營者的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所以,越是信息不對稱,市場交易品中的摻雜摻假就越多。其次,這種“檸檬市場”具有傳染性,因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一般的市場購買者不容易辨別良莠,而劣品成本低,良品成本高,因此,容易出現劣品在市場上易以低成本擴展;這不僅僅說劣品會擠占良品市場,更重要的是在眼前利益驅動下,良品的生產者也倒向劣品,滋長著制造劣品的偏好。所以,事實不能不令人認為,在國際市場上已站穩(wěn)腳跟的名牌,也在利用我們這個不那么成熟的市場,在美其名為本土化的同時,卻在悄悄地降低標準,有意無意地參與了把有點渾的水再攪一攪渾的“游戲”,或許這已經成為某種“慣例”。
“檸檬市場”在市場經濟形成的初期往往比較多,因為市場的不成熟而導致促進信息對稱的規(guī)則與制度也不健全。因此,我們首當其沖的是強化制度建設和實際的執(zhí)法力度。市場秩序出現問題,除了當事者外,市場的監(jiān)管部門也需要進一步反省自己的監(jiān)管力度和經?;欠褚呀涀銐?。當然,逆向思考這些“名牌”的劣跡被揭露的事情,恰恰也說明了我們的監(jiān)管對所有經營者,無論是大是小,無論是內資外資,都啟動了“國民待遇”,一視同仁。所以,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事情背后,卻也折射出令老百姓感到有了陽光的一面。
要讓信息趨于對稱,信息的公開無疑是最直接的手段。在這個問題上,產品和服務標準的制定要公開、公平;執(zhí)行監(jiān)管的制度要健全、公正;行業(yè)本身要形成自律自查自糾的向社會敞開的自我管理的組織和機制;消費者的獲取信息的權利要得到充分的大張旗鼓的保護;而輿論也應該成為公開公平公正的裁判。但不管信息的對稱問題涉及到多少方面的努力,毫無疑問的是,為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者是形成信息不對稱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實,市場經營者能不能、愿不愿把信息充分向市場披露,往深處說,還是個誠信問題。歷史在不斷證明,任何一個企業(yè),不管它是怎樣走過來的,誠信都是它始終不能回避的考驗。當年某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不就是因為誠信的崩潰而埋葬了自己一度金光熠熠的品牌!遺憾的是,眼下某些國際大品牌的缺陷問題被揭露的時候,當事者在第一時間仍企圖粉飾太平、欲蓋彌彰,這其實在誠信問題上是一錯再錯的表現?。∵@能說是對得起市場嗎?能說是符合現代營銷觀念“以顧客的利益為目標”嗎?須知:誠信不在企業(yè)大小、品牌高低,它既反映企業(yè)的商業(yè)道德,也體現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只有把企業(yè)的利益誠實認真地統(tǒng)一于社會的利益之中,企業(yè)及其品牌才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