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院采用生物活性成分標準物質和國家標準方法對保健食品質量進行檢測
話題——生物活性成分
專家——傅博強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能源與環(huán)境計量科學和測量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說起保健食品,面對五花八門的產品,五顏六色的包裝,相差迥異的價格,不少消費者對其的評價就一個字:暈。
其實,不光是消費者,連業(yè)內的專家對這個龐大的市場當下的評價也就一個字:亂。
談起生物活性成分,的確讓消費者有些茫然。但如果說起窩窩頭、胡蘿卜、口香糖等不少食品,你一定不會陌生。它們里面所含的膳食纖維、類胡蘿卜素、山梨醇以及鐵、鋅、鈣、鍺、碘、硒等,均有一個專業(yè)的名字:生物活性成分。不少的保健食品也就是富含了這些生物活性成分,只不過,其中含量多少大多數人壓根不知曉。
保健食品質量的不確定性是阻礙其市場增長、影響其保健功能正常發(fā)揮的重要原因,如果能解決這一問題,嚴把產品質量檢測關,保證產品的安全、優(yōu)質、高效,假冒偽劣產品就會大大減少,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功效成分的信任度也就會大大增加,保健食品行業(yè)也就會更加健康迅速的發(fā)展。
目前,我國保健食品質量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分析檢測方法和質量控制技術也比較落后,同時存在缺乏有證參考物質等諸多問題。
就拿大豆異黃酮來說,許多婦女和老年人更為熟悉。它是大豆中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質,其結構與雌激素結構相似,具有植物雌激素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大豆異黃酮具有抗癌、改善骨質疏松、改善婦女更年期癥狀、防止心血管疾病、防止脂質過氧化、預防糖尿病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在激素替代治療、激素依賴性腫瘤以及其他腫瘤的防治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很高的保健價值。
目前,以大豆異黃酮為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或功能食品逐漸為人們接受。如1999年10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將大豆列為能夠真正降低患心臟病危險的少數食品之一,日本已將大豆異黃酮中活性成分添加于食品中作為食品營養(yǎng)劑來使用。近年來國內市場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
在市場上同樣是每瓶100粒的大豆異黃酮,價格卻相差甚遠,便宜的有50元一瓶,而貴的高達200多元一瓶。他們定價的依據是什么呢?主要是根據大豆異黃酮的含量來定價。大豆異黃酮屬于黃酮類化合物中的異黃酮類成分,共有12種異黃酮,主要以染料木苷、大豆苷形式存在,還有少量的黃豆苷、丙二?;鸵阴;拇蠖巩慄S酮糖苷和苷元。
那么,是不是價格高的含量就高呢?并非如此。我們曾經做過測試,某些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含量標識不準確或根本不標識含量,有款標示原料為美國進口的產品,竟然一點大豆異黃酮都沒有。
按照產品質量控制和許可證制度的要求,保健食品生產企業(yè)應該遵循良好生產規(guī)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而保健食品的管理職能部門也要加強對其質量的管理,這都需要采用高質量的生物活性成分有證標準物質和有效準確的分析方法對功能食品的生產和質量進行檢測監(jiān)控。然而由于標準物質的缺乏和標準方法的缺失,使得產品的質量控制和監(jiān)督管理無法真正的貫徹執(zhí)行。
對于大豆異黃酮的檢測,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方法,2007年前也沒有相關標準物質。由于我國未推行保健食品功能成分標示制度,保健食品市場的監(jiān)管存在很大問題,一些企業(yè)為降低生產成本,在產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使得國內市場上的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質量良莠不齊,大豆異黃酮的含量高低不一。這既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大豆保健食品企業(yè)和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12種大豆異黃酮的結構類似,分離純化十分困難。從2004年開始,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項目《食品標簽成分及有效成分標準物質研究》的資助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能源與環(huán)境計量科學和測量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晶博士領導的課題組開展了大豆異黃酮純度標準物質的研制攻關。在2005年和2007年先后推出了5種主要的大豆異黃酮標準物質,獲得了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標準物質證書。這5種標準物質,解決了以往大豆異黃酮檢測缺乏定量依據的難題,保證了定量的準確性和溯源性。2007年10月,在參加國際官方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組織的大豆異黃酮含量測定方法驗證工作的基礎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對其進行改進完善,推出了適用于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的大豆異黃酮檢測方法。
我認為有必要通過頒布實施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中大豆異黃酮含量測定的國家標準方法,依靠準確定值的大豆異黃酮國家有證標準物質,包括純度標準物質和基體標準物質,保證大豆異黃酮含量測定結果的準確可靠。同時加大對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市場的監(jiān)管力度,要求生產企業(yè)對大豆異黃酮含量進行明確標簽標示,以利于消費者在購買時對產品進行選擇,保證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和大豆異黃酮今日的情形一樣,膳食纖維也曾一度混亂。但是,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組織制定的《食品中膳食纖維的測定 酶-重量法和酶重量法-液相色譜法》國家標準,于今年10月1號正式頒布實施有助于將膳食纖維拉回了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快車道。膳食纖維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維持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類營養(yǎng)素。由于膳食纖維在預防人體胃腸道疾病和維護胃腸道健康方面功能突出,因而有“腸道清潔夫”的美譽。它能防止便秘,預防高血脂癥和高血壓,延緩和減少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吸收,改善腸道菌群,維持體內的微生態(tài)平衡等等。當今可溶性膳食纖維的生理活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際上針對食品中總膳食纖維的準確定量,制定了一些標準檢測方法,如AOAC 991.43、AOAC 2001.03,但我國還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在參考這些方法的基礎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王晶博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反復研究實驗,建立完善了這項國家標準,第一法用于食品中總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纖維含量的測定,第二法用于含低分子量抗性麥芽糊精的食品中總膳食纖維的含量測定。
為了推動膳食纖維國家標準的實施,中國計量科學院還研制了膳食纖維標準物質,用于膳食纖維含量測定時的方法驗證和質量控制,以此推動我國膳食纖維含量測定的規(guī)范化,保證食品中膳食纖維含量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可比性。
目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還承擔了3項保健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檢測的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同時在研多種生物活性成分標準物質,這些研究的開展將填補我國保健食品成分檢測國家標準物質和標準方法的空白,為生產企業(yè)質控和國家質檢部門開展相關檢測提供定量依據,確保保健食品質量,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和健康。
(本報記者王越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