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值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前后,公歷為每年3月20日至21日期間,今年時值3月21日。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對南半球來說則是秋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span>明史》中記載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國先秦史籍《逸周書》中也記載說:“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漢代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則記述:“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與元代吳澄所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相一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向北方,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fā)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這時節(jié),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qū)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qū)同時升達10度以上,正如邢樹本在《二十四節(jié)與農事·春分》中所記載:“春分時節(jié),大地春色更濃,溫度升高,雨量增加。”春分過后,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由于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朋友要加強蓄水保墑,俗語“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就是說春分一過,廣大農民便進入了春管、春耕、春種的繁忙階段。從氣候規(guī)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而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降水量依然偏少,抗御春旱的威脅是農業(yè)生產上的主要問題,因此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qū)都抓緊進行春灌,澆好拔節(jié)水,施好拔節(jié)肥,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干金”及“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就是這種繁忙生產的真實寫照。
對南方來說,早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但由于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因而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故群眾有經驗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其意在提醒人們要根據天氣情況,爭取播后有3—5個晴天,以保一播全苗。另外,此時春茶也開始抽芽,應及時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蟲害,力爭茶葉豐產優(yōu)質。
在古時,春分亦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周代就有春分祭日儀式。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于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明代山東淄川每年春分之日都要栽植樹木,并作春酒,《文水縣志》對此有明確記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而今,在火熱的農忙季節(jié),也應該繼續(xù)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祖國山河,美化我們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