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節(jié),為了“驅邪”、“解毒”和健康長壽,江南一帶的人至今保持著在門前掛艾蒿、飲雄黃酒的習俗。當?shù)厝伺渲婆c勾兌雄黃酒的方法極為簡單,一般是將雄黃磨成粉末狀后倒入白酒或黃酒中。實際上,喝雄黃酒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的目的,有可能引起中毒。雄黃,也稱雞冠石,是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石,多數(shù)為橘紅色半透明的結晶體。砷是劇毒物質,毒性極大,人如果誤服,5~50毫克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達到60毫克以上可致人于死地。雄黃中毒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水樣大便、便中帶血,同時伴有肝、脾、腎等臟器損害,血壓下降和循環(huán)衰竭,甚至出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
中醫(y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藥。外用治療庎廯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癥。由于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于直接內服,一半內服多入丸、散劑。
由此可見,人們不僅不應自制雄黃酒就是含有雄黃的藥品,也應當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端午節(jié)就要到了,勸君莫飲雄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