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三伏天的食俗文化

   2015-06-25 中國食品網(wǎng)文/袁文良1771
核心提示:俗言道: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yīng)的風(fēng)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

俗言道:“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yīng)的風(fēng)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據(jù)文獻記載,把伏日作為節(jié)日約始于秦朝,當時稱“伏臘節(jié)”,是一種慶祝夏糧豐收的農(nóng)慶活動。大約到漢代,伏日與食俗才聯(lián)系在一起。東漢衛(wèi)宏所撰《漢舊儀》中的“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東漢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的《漢書》中也記載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按理,三伏天吃肉羊不合時理,可農(nóng)家為何要在伏臘日“烹羊斗酒”呢? 這一方面是羊肉有大補身體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農(nóng)人把“伏臘”作為節(jié)慶看待,所以要像過年一樣“烹羊炮羔”而慶賀一番。


漢代除了民間這樣做,宮廷也同樣有伏日賜肉的宮俗?!稘h書》中的《東方朔傳》就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有一年的三伏天,漢武帝賜肉與眾人。眾人到了,可奉詔主肉的官員卻遲遲不到。等了好久后,東方朔就拔出劍來,自己上前割了一塊肉,對大家說:“三伏天肉容易壞,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說完,自己捧著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員得知后,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時,漢武帝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為什么不等奉詔主肉的官員到來,就擅自割肉回家呢?”東方朔脫下官帽,謝罪說:“臣罪該萬死。”武帝說:“那你就先說說自己的罪過吧。”東方朔拜了拜,站起來,說:“東方朔啊東方朔啊,你受賜不受詔,為何如此無禮?你拔劍去割肉,為何如此魯莽?你只割了一小塊,為何如此廉儉?你拿著肉回家獻給妻兒,為何又如此仁愛?”漢武帝聽了笑起來,說:“我要你批評自己,你卻表揚起來了!”隨后,又對他作了些賞賜,讓他回家交給妻子。


三伏天是一年內(nèi)最熱的季節(jié),“吃涼冰”可以說是最佳的消暑食物了。我國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約到晉十六國,出現(xiàn)伏日賜冰的宮俗。東晉時期的陸翙在所撰的《鄴中記》記載說,在彭德府臨漳縣有銅雀、金虎、冰井等三座井臺,十六國君王石季龍曾于“井臺藏冰,三伏之月冰賜大臣。”從此這種宮俗流傳不息。時至唐代,三伏吃冰花色品種增多,如長安就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甚至?xí)e行“冰宴”。 五代王仁裕所撰《天寶遺事》中記述:“楊(貴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圍于宴席間。”雖然是盛夏,但個個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宮廷內(nèi)還按地位高低賜冰鎮(zhèn)食物。


宋代朝廷盛夏賜冰傳承了唐代的傳統(tǒng),但宋代宮廷賜冰的對象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賜的份,其他官員只是放幾天“伏假”而已。宋代呂原明在其所撰的《歲時雜記》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京師三伏唯史官賜冰,百司休務(wù)而已。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賜黃絹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邊的大臣,與皇帝關(guān)系最為密切,受到特殊照顧不足為奇。但史官與近臣為什么有同樣的待遇呢?原來,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質(zhì)不同,才有這樣例外的待遇。


到了清朝,宮廷三伏賜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述說:“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頑給冰票,自行領(lǐng)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發(fā)冰票領(lǐng)冰還是歷史上頭一回,此次這種做法一直傳沿下來。清代民間的三伏涼冰也是豐富多彩。清代蘇州文士顧祿所著的《清嘉錄》就記載有江浙一帶的農(nóng)人“三伏擔(dān)賣涼冰”的情景,其中冰鎮(zhèn)食品有“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則記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風(fēng)俗:“京師夏日宴客,訂盤既設(shè),先進冰果。冰果者,為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其后,則繼以熱葷四盤。”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朝代、各個地區(qū)風(fēng)俗不盡相同。諸如北宋夏日節(jié)食是“伏日綠荷包子”,“綠荷”即荷葉,用荷葉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臺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雞粥的風(fēng)俗,名為“補陽”。而在我國北方,一直流傳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伏日吃面,這一習(xí)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晉史學(xué)家孫盛所撰的《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為什么在熱天里吃熱面?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作了解釋:“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在我國古時,人們視五月為“惡月”,六月也沾有“惡月”的邊兒,故也應(yīng)“辟惡”。當然,這是一種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yǎng)豐富,發(fā)汗可以驅(qū)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xué)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配上黃瓜絲等“面碼”,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伏天還可以吃“炒面”,即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yī)學(xué)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至于說“頭伏吃餃子”則是傳統(tǒng)習(xí)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被百姓認為是開胃解饞的最好吃食,所以增加食欲最好的辦法就是吃餃子了。又因為餃子狀似元寶,所以順道也求了財,一舉兩得了。


總之,我國三伏食俗的由來與漢代作“伏臘節(jié)”有關(guān),最初是一種慶農(nóng)活動。這也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了我國食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文化
推薦圖文
推薦文化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quán)隱私  |  服務(wù)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wù)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