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區(qū)實驗小學 四年級2班 丁寧
2015年12月26日,半島西海岸小記者來到了膠南朝陽山路96號的“楚留香”茶藝館學習茶文化與茶道藝術。
我們先到二樓進行參觀,我看到了寫在竹簡上的《茶經》,老師告訴我們《茶經》是中國第一本茶類史百科全書,是陸羽著作的。我們回到了一樓,老師給我們講解,中國是一個發(fā)現茶并利用茶的國家,茶在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了,我國四大茶區(qū)分別是:江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和華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是最大的茶區(qū),生產的茶葉占了中國三分之二的產量;西南茶區(qū)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區(qū),我們喝的“古樹茶”都是這個茶區(qū)采摘的;華南茶區(qū)最適宜茶樹生長,是因為那常年有雨滋潤茶樹,溫度和土壤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我們喝的茶是茶樹的葉子或嫩芽,茶葉分六大茶系,分別為: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是根據它們的制作工藝不同分的類。
老師給我們講了各個茶系中最有名的茶葉。綠茶中最有名的當屬“西湖龍井”,被稱為“綠茶皇后”;“安吉白茶”雖然茶名帶個“白”字,但不是白茶,只是生長時葉子發(fā)白,它也屬于綠茶系;還有“黃山毛峰”、“貴州雀舌”都屬于綠茶系。“黃茶黃牙”、“君山銀針”屬于黃茶系。“正山小種”、“金駿眉”屬于紅茶,“金駿眉”采于“正山小種”的嫩芽。“普洱茶”屬于黑茶系,分為“生普洱”和“熟普洱”。
老師把茶文化告訴我們后,便讓穿著仙衣的“仙姐姐”教我們泡茶。我們分成了兩組,分別學習泡“綠茶”和“紅茶”。我在“綠茶”這組,“仙姐姐”拿起茶葉罐用茶針往茶盒里撥適量的茶葉備用,接著是“溫杯”,“仙姐姐”用一個裝著熱水的雙層玻璃杯慢慢轉動,杯子熱了以后把水倒掉,把準備好的茶葉放進去,倒上適量的熱水潤茶,潤好的茶經過“鳳凰三點頭”就可以喝啦。“仙姐姐”為我們每個人斟了一杯茶,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感覺跟自己在家里泡的茶口味就是不一樣,特別香醇甘甜。
真沒想到茶還有這么大的學問,喝茶還有這么多講究,真讓我大開眼界。
茶道
黃島區(qū)實驗小學 三年級7班 高晉雅
2015年12月26日9時30分,半島西海岸小記者到楚留香茶藝館了解茶文化。
活動開始后,我們先分組參觀了茶樓,并學到了很多關于茶的知識。茶的原始發(fā)源地是中國,茶是神農氏發(fā)現的,茶文化在中國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唐代的陸羽還寫了茶經。茶分六大類,我們西海岸新區(qū)的海青就很有名。后來,帶隊老師還教我們泡了紅茶。我品嘗了紅茶、綠茶和茶館專門給我們煮的陳皮普洱茶。
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茶味道的不同。綠茶、紅茶有點苦味道,陳皮普洱茶特別香。最后,我們還玩了搶答游戲,大家都很高興。這次活動我們增長了很多知識,很有意義。
做個“小小茶君子”
半島西海岸小記者團走進茶藝館品茗
2015年12月26日,半島都市報《西海岸新聞》小記者來到西區(qū)楚留香茶藝館,學習有關茶葉和茶藝的知識。在茶藝課堂上,楚留香茶藝館宋館長詳細地向小記者們介紹了茶葉的起源、分類、產地、如何鑒別以及各自的特點。隨后,小記者們現場跟茶仙子學習如何泡茶,學習茶道禮儀,一些小記者現學現賣,斟上一杯茶獻給現場的父母。
茶藝
黃島區(qū)實驗小學 五年級9班 劉珊滋
2015年12月26日,我與其他小記者到“楚留香”茶館學習茶藝。
一路上嘻嘻哈哈的我們在茶館中恢復了安靜的本色。進入茶館的第一感覺就是清凈、典雅。穿著古裝的茶館侍女們帶領我們來到了一間茶房,只見這兒有兩排分開的茶桌,旁邊還有古箏、書桌等擺設,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茶臺了。上面有全國各地出產的茶葉。茶藝學校校長帶著微笑走來,開講啦!
“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茶藝”。老師為我們講述茶葉分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和紅茶。綠茶是唯一不發(fā)酵的茶,黃茶和白茶輕微發(fā)酵,烏龍茶半發(fā)酵,紅茶全發(fā)酵,黑茶后發(fā)酵。中國是第一個發(fā)現并利用茶的國家,距發(fā)現已有5000多年啦。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心里涌起一種自豪感,我是中國人!山東的茶葉最有名的屬海青茶。中國的四茶區(qū)分別是江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和華南茶區(qū)。
最后也是激動人心的時刻—— 泡茶啦。我來泡了一杯紅茶,步驟如下:把水倒入共杯,然后鋪下茶巾,用茶匙把茶葉撥到茶盒上,把潤杯的水倒在水余中,用茶匙把茶撥到紫砂壺中,潤茶—— 泡茶(注意第一泡不要太久)—— 出來湯后倒入杯中,品嘗著自己泡的茶,那感覺,真棒!以后在家里我就可以給爸爸媽媽表演茶藝啦!
茶藝的神奇在于最后的喜悅!
華夏飲品——茶
黃島區(qū)弘文學校 六年級五班 李依凡
2015年12月26日上午,半島西海岸小記者團組織到楚留香茶藝館參觀,我在這里學習了許許多多關于茶的知識。
楚留香茶藝館里的布置十分古典,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韻味,角落里還非常應景的擺放著一架古箏。我們先來到了樓上的一個小房間,桌子上擺著一個不長不短的卷軸,上面寫的是唐代陸羽編著的《茶經》。參觀完了樓上,我們又下到一樓,開始真正地學習茶藝知識。這次給我們介紹的是華爍茶藝學校的校長宋老師。宋老師先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對茶都有什么了解呢?”緊接著就有一個小記者站起來說:“我知道茶分六大類:紅茶、綠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宋老師滿意地點了點頭。老師告訴我們,最早發(fā)現茶、利用茶的國家是我們中國。早在五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時,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說法,“荼”的意思就是茶,自從《茶經》出現后才開始稱其為“茶”。
茶又因制作工藝不同分出了六大茶系:綠茶是唯一一種不發(fā)酵的茶,也是消費量最大的一種茶,比如西湖龍井;黃茶與白茶都是輕微發(fā)酵,比如霍山黃芽和白毫銀針;烏龍茶是半發(fā)酵,比如武夷巖;紅茶是全發(fā)酵,比如三大高香茶之一的祁門紅茶;黑茶是后發(fā)酵,如安化天尖。
我們還知道了四大茶區(qū)中,江南茶區(qū)產量最大,華南茶區(qū)最適宜茶葉的生長,江北茶區(qū)次適宜,廣東茶區(qū)最古老等等?;叵胱约涸诔粝悴杷囸^的收獲,我忍不住感慨:我們中國的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學習茶藝
黃島區(qū)實驗小學 三年
級3班 薛竣仁
2015年12月26日上午9時30分,我和爸爸一起到了楚留香茶樓,參加半島西海岸小記者團組織的品茶活動。
一進大門,茶葉的清香就撲鼻而來,在品茶間里,我們大開眼界,里面的茶葉品種非常多,有西湖龍井、白毫銀針、鐵觀音、安吉白茶等等。老師告訴我們:中國是最早發(fā)現和使用茶葉的國家,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要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古人是非常重視飲茶的,“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坐”。茶葉主要分為白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黑茶六大類,而嶗山茶和海青茶則是我們當地茶葉中的代表。老師還讓我們體驗了泡茶的過程,端起茶杯,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喝到嘴里品嘗一下,香中略帶苦味。
別看我們身邊這小小的茶葉,里面竟蘊含了這么多的知識,祖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p>
茶的知識
黃島區(qū)實驗小學 三年
級1班 齊戈
2015年12月26日上午,我們小記者去了楚留香茶藝館,學習了很多茶的知識。
茶藝館的老師告訴我們,茶有六大類,包括綠茶、紅茶、黃茶、烏龍茶、白茶、黑茶。茶有最佳儲藏的溫度,是-85℃到10℃。之后,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去了一個喝茶的房間,房間里有一本竹書,名字是《茶經》,作者是陸羽,創(chuàng)作年代是公元780年,文學體裁是雜記。
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茶葉的發(fā)源地是中國的新昌。我們西海岸新區(qū)也產茶葉,通常用茶樹的嫩葉泡茶,最著名的是海青綠茶。
參觀完之后,老師教我們泡茶。首先,要在杯子里倒上一點熱水,然后輕輕地轉動杯子,這叫燙杯。接著,用茶針把茶葉倒入茶具的茶桶中,再從茶桶里用茶針撥到水杯里,至少撥三次。然后,向水杯里倒入一些開水,不能加滿,只能加到杯子的二分之一處。過幾分鐘之后,一杯綠茶就泡好了。我們互相品茶自己泡的綠茶,大家都說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茶的知識是那么的豐富,我們要用心學習茶的知識,牢記茶的知識。記者 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