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天舍記

   2016-05-30 中國食品網(wǎng)洪忠佩9422
核心提示:一樹樹紅嘟嘟的楊梅,宛如間生在天舍河坑尖山上的燈盞,而這樣令人生津的夏日只能持續(xù)半個月左右,大多的日子,是漫山遍野的綠把
    一樹樹紅嘟嘟的楊梅,宛如間生在天舍河坑尖山上的燈盞,而這樣令人生津的夏日只能持續(xù)半個月左右,大多的日子,是漫山遍野的綠把天舍村吞沒了。

    天舍的周圍,有河坑尖、平峰尖、雞公尖、大南培一起環(huán)抱著,共同組成了村莊的秘境。在遙遠的年月里,從段莘梧村去項山村,甚至去石佛、東山、萬擔源,天舍是必經(jīng)之地,遺存的青石板驛道就是最好的明證。

    大焰兄第一次告訴我天舍的村名時,我覺得那應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地方。我去天舍,起碼比他遲到了五年。天舍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背靠青山,開門見湖,松風鳥語,只有隱居的人,才有機會享受這樣的境地。

    往往,歷史與現(xiàn)實有一條甬道貫通。在二百七十多年前的天舍村,曾與段莘一位未卜先知的神秘人物有緣——汪紱是清代名儒,當?shù)厝朔Q他“雙池先生”。相傳,汪紱造訪古樹參天的天舍時,一直戀戀不舍,萌生了隱居的想頭,可惜身不由己,最后還是未能如愿。意想不到的是,汪紱臨終前讓親友鄉(xiāng)人將他安葬在天舍側(cè)面下首的山坳口處,好看著段莘“三百年后水汪汪,三百年又小蘇州”,“埋上三尺浴陽光,埋下三尺遭水湯”。當時,汪紱的遺言讓處理后事的土夫們摸不著頭腦,左右為難,只好將他的墓碑立在“上三尺”位置,將他的墓冢埋在了“下三尺”處。誰也不會想到,汪紱一語成讖——二百多年后,小橋流水的村莊成了高山平湖,他的墓冢連年受湖水浸潤,而那青石墓碑經(jīng)年“浴陽光”,面對一湖“水汪汪”。汪紱一生著述豐厚,遺憾的是我還沒有在故紙中找到他為天舍留下的詩文。

    天舍村的青山遮蔽了許多事物,而村莊的過往就像一位時間老人,記憶在不斷遺忘。我在早年的《婺源縣地名志》上,只找到了天舍茶場,而天舍村既沒有文字注解的名分,地圖上也沒有標記。歷史上二十幾戶的天舍村,村莊規(guī)模雖然小,為何在久遠的年月進行了整體搬遷,我至今還沒有找到答案。據(jù)說,天舍村人姓詹,早年從浙源廬坑遷入,村民的血脈里與“鐵路之父”詹天佑同宗。

    沒有村民的村莊,還能夠稱得上村莊嗎?大焰兄不管不顧,首先從縣城把鋪蓋安在了天舍。山蕨、竹筍、茶葉、金銀花、皇菊、檉籽(山茶油),成了他在天舍安身立命的山貨。生態(tài),有機,是主導他的理念。或許在幾年前,他稱得上是天舍唯一的村民吧。類似于這樣的選擇,沒有勇氣是做不到的。

    比起段莘的高山平湖,天舍湖的海拔還要高出數(shù)百米。與項山村的詹時女老人聊天,她告訴我,天舍湖的湖底,就是原來天舍村的村址。在天舍湖堤壩邊下坎的地方,有一片殘基,那是當年村莊泗洲廟的遺址。我知道,所謂的泗洲廟,供奉的是泗洲大圣,那是婺源鄉(xiāng)村的地方菩薩,經(jīng)年護佑著一方山鄉(xiāng)的平和與安寧。而曾經(jīng)慰藉天舍村人心靈的地方,我看到已是一片荒蕪。慶幸的是,我在綿延的青山,不息的澗水,蜿蜒的驛道,還有附件村民的俚語中找到了山村原生的氣息,還有生命的延續(xù)。

    在天舍,山水能夠給人寧靜,青磚黑瓦亦是如此。村莊的底片沒有了,我只好從茶場老屋出發(fā),走窯棚進楓林塢上山,想去尋找村莊過往的一些蹤跡。而天舍的任何一個山塢,任何一道山梁都宛如迷宮,我在徒步前必須記住出發(fā)的方向。這樣的方向,是以一棵上了年紀的免枧(檵木)、香楓、樅樹(松樹)、櫧樹,抑或一座矗立的山峰作為標記的。

    山霧里帶著雨意,迷蒙,飄忽,濕漉。往魚塘上丘走,一位老人正在扶犁耕田,他嘿嘿的趕牛聲格外親切。按照山下的農(nóng)事活動,節(jié)氣過了小滿,已經(jīng)進入插秧了,許是天舍山高水冷,農(nóng)事較山下也慢了半拍。山路上,是滿地的腐葉,路邊還有魚腥草、苦薺(敗醬)、一包針、香薷、酸米筒(虎杖)、石林珠(鐵角蕨)、絡(luò)石藤(絡(luò)石)。山路與叢林,離山尖竟是那樣的遙遠。

    一路上,我所想的是,山是天地的,而天舍村也應是如此。想必,當年天舍村的先人為村莊起名時,亦是基于這樣的想頭。只是,我沒有機會看到天舍村最初的表情。
 
 
    【作者簡介】洪忠佩:江西婺源人,魯迅文學院結(jié)業(y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江西滕王閣文學院特聘作家。發(fā)表散文、小說等作品三百多萬字。作品散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青年文學》《北京文學》《文學界》《四川文學》《湖南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等,多次獲獎并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多種選本,出版散文集《影像·記憶》《婺源的橋》等多部。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文化
推薦圖文
推薦文化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quán)隱私  |  服務(wù)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wù)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