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上他是武林高手,生活中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李連杰曾經(jīng)擲地
有聲:愛家的男人是英雄。他也曾經(jīng)為了陪懷孕的妻子而推掉了《臥虎藏龍》的演出機會。昨天,李連杰來北京,開始了他以愛為主題的大學演講。在演講之余,記者就人生、事業(yè)、家庭、信仰、災難等話題專訪了李連杰:
記者:家庭和事業(yè)發(fā)生沖突時,你是否總會傾向于家庭?家庭對于你的生命到底有怎樣的意義呢?
李連杰:我傾向于愛。愛有很多種,有占有、控制。包括愛情,在我的生活中來講,我覺得愛是付出,真的,我付出,我的太太也付出。所以愛并不是擁有,愛是付出,你不斷的去考慮對方的感受,對方也考慮你的感受,我想這個愛情就會比較牢固、比較長久。當然了,一開始愛是靠兩性的吸引,后來延續(xù)下去幾十年,到你死亡的時候,我想更多的是彼此的付出。
記者:從你男性的眼光來看,你覺得一個好男人的標準是什么?
李連杰:很多女性說,李連杰真是一個好老公,他把他擁有的一切財產(chǎn)都給了太太。很多的男人也會說,這個混蛋怎么這么做呢?我們把一輩子的錢都給了女人不是麻煩了?不一定,我覺得最主要的是真誠,把愛付出去,不要去理會后面的事情。
記者:付出愛是你人生最大的追求嗎?
李連杰:我可以堅定的說,是。我是出于一個父親,或者一個走過來的奇奇怪怪的人,見過很多皇后、總統(tǒng),見過很多有錢有勢的人,見過黑社會、死里逃生等坎坷的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到今天才說,我愿意,在我四十歲以后把愛回饋于社會。
記者:談談你人生成長中,心靈上的變化?
李連杰:我從11歲開始,不完全相信大人講的話。16歲,我覺得大人說的既然不全對,我就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電影就改變了我的人生,從17歲開始拍《少林寺》,八十年代整體來講,是自我中心、自我膨脹、自我痛苦的一個很長的階段,為自己的名、利、物質(zhì)奮斗的過程,到了90年代以后,我開始思考。武術 學一直就告訴我有陰和陽兩方面的東西,站在陰和陽兩個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的時候,答案是不一樣的。我也從這個角度里開始了解生活、了解生命,以至于我后來在香港的發(fā)展,去美國工作了幾年,后來去歐洲工作了幾年,一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變了我人生的一個基本觀點,我不習慣站在某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而是從事物的兩方面著眼。
記者:你的人生觀如此堅定,認識如此清醒,心靈上還會有撫不平的起伏嗎?
李連杰:其實1997年的時候我想退休,因為我發(fā)現(xiàn),物質(zhì)不能滿足我心靈上的要求。我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真的,我覺得物質(zhì),在某一個階段是相當重要,但是跨過那個階段以后,就是本質(zhì)不變、量在變了。錢和物質(zhì)并不能使每一個人開心,但是欲望又是無止境的,如果真指望發(fā)財?shù)脑?,我們每一個都是李嘉誠,但是往前一看,還有一個比爾·蓋茨,更有錢,怎么樣比比爾·蓋茨更有錢?物質(zhì)不能解決心靈的痛苦。所以我開始變成了一個佛教徒,重新來看宇宙,看生命,看物質(zhì)結(jié)構是什么,心靈結(jié)構是什么,從這當中找到很多快樂。
記者:信仰佛教,給了你人生怎樣的定力和改變?
李連杰:我覺得人類共同的追求目標就是幸福、快樂。人是生活在人群里,人群里就需要關心、愛和付出。我作為一個動作演員,在最近幾年我經(jīng)常在強調(diào),其實我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針對美國的觀眾“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惟一辦法”,我不停的希望我的作品里能帶動這種思想。其實《霍元甲》有一個蠻重要的信息就是告訴大家“武力可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一定不是惟一的方法,暴力能夠征服別人的肉體,但永遠征服不了別人的心,只有愛。”真的,只有愛的力量,才可以征服整個人類的心靈。
記者:在那場海嘯的災難當中,你曾經(jīng)與死亡擦肩而過,回過頭再想,你怎樣看待死亡?
李連杰:去年一年我面對三次死亡,海嘯,去了一趟西藏。在海拔4200米的時候去禪修,5天以后沒有了氧氣,很嚴重的高山反應,真的面對了死亡,氧氣不夠,自己呼吸不了;再一次面對死亡的挑戰(zhàn),恰巧的是,在去西藏之前我和朋友去了海南島,過了一次帝王式的生活,每天幾十道菜,有廚師。然后我去了西藏,沒有水,沒有廚師,方便面也煮不熟,自己也不大懂,男女睡一個圈圈里,我和太太及幾個朋友,一方面是物質(zhì),一方面是心靈。我經(jīng)常開玩笑說,兩頭跑,上下左右周圍晃。很好的體驗,因為經(jīng)歷死亡,我不知道我什么時候死亡,但是我真心和太太商量過,在我們的子女當中一定有一個是紅十字會的志愿者。走過海嘯之后,才有時間去想,名是什么?利是什么?真的要做什么,我到底需要什么?生命很短,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死,所以,好好利用,好好珍惜每一天。
記者:我們看到的都是你在銀幕上拳打腳踢的形象,生活中你是什么樣的性格?
李連杰:我其實有一點點自閉,真的,這個自閉在于你的生活環(huán)境,因為太早出名了,出名以后,就很保護自己,生怕說錯了。我不希望跟人接觸,喜歡自己獨自看書,喜歡跟好朋友在一起。直到最近幾年,因為佛教的關系,給我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社會,再也不是為自己做事,四十歲前為家庭,接下來就是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