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日前在京發(fā)布的報告顯示,轉基因作物在經歷十多年的商業(yè)化推廣后,仍在不斷取得進展,去年又一次獲得兩位數增長,而且有新的國家和地區(qū)加入支持者行列。2007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12%(1230萬公頃),達到1.143億公頃,成為過去五年來種植面積增加第二快的一年。
除種植更多轉基因田外,農民還迅速采用了具有多種生物技術特性的品種。這些“特性田”迅速增長了22%(2600萬公頃),達到1.437億公頃——增長幅度是增加的1230萬公頃種植面積的兩倍多。新的作物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中國已報道種植了25萬顆轉基因白楊樹。這些抗蟲樹有助于促進再造林工程的進展。
此外,去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增加了200萬,全球共有1200萬農民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十分之九(1100萬)的受益農民屬于資源貧乏農民,首次突破了1000萬大關。事實上,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發(fā)展中國家數(12)超過了發(fā)達國家數(11),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是工業(yè)化國家的三倍(21%比6%)。
“隨著全球食品價格增長,轉基因作物將比以往更為重要,”ISAAA主席、創(chuàng)始人及該份報告作者CliveJames說道。“幾年前就開始采用轉基因作物的農民,比尚未采用這類作物的農民更能體會到社會經濟方面的福利。如果我們要完成到2015年減少一半饑餓與貧困人口的千年發(fā)展目標,轉基因作物就必須在未來十年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該報告顯示,轉基因作物為千年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進作用,尤其在中國、印度與南非等國家。轉基因作物商業(yè)化的第二個十年里(2006-2015),發(fā)展?jié)摿o比巨大。
研究顯示,印度和中國轉基因棉花產量已分別增加了50%和10%,而兩國殺蟲劑的使用量已減少50%或更多。在印度,轉基因棉花種植者去年每公頃收入增加了250美元或更多,使印度全國農民收入從8.4億美元增加至17億美元。中國農民獲得的收益也很喜人,其每公頃收入平均增加220美元,使全國農民收入增加超過8億美元。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表明了農民對轉基因作物有強烈的信心,有百分之九十的印度農民年年都連栽轉基因棉花,而有百分之百的中國農民選擇繼續(xù)使用這一技術。
在這類經濟福利得到充分證實的同時,與轉基因作物相關的社會經濟福利也開始顯現(xiàn)。在印度,對9300戶種植轉基因棉花與種植非轉基因棉花家庭的研究表明,前者家庭的婦女與兒童較后者能享受更多的社會福利。這些社會福利包括產前就診、在家生產援助、更高的兒童入學率以及更高比例的兒童接種疫苗。
RosalieEllasus是一名寡母,要撫養(yǎng)3個孩子。她選擇從事農業(yè)來贍養(yǎng)家庭,并體會到了益處。“由于轉基因玉米能產生更多收入,因而投資農業(yè)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比我過去從事醫(yī)療技術行業(yè)掙得要多,”她說道。“轉基因玉米讓我很省心,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監(jiān)視害蟲。使用碼垛玉米方法,還能讓我節(jié)約耕種與除草成本。隨著收入的增加,我已經有能力送我所有的孩子去上大學。”
James表示:“這些福利將使作物生物技術成為一項關鍵手段,不僅有助于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關于消除一半饑餓與貧困人口的千年發(fā)展目標,還能確保未來農業(yè)的更加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就必須不斷加大轉基因作物使用的廣度與深度,從而滿足未來人們對食物、食用纖維與燃料的需求。”
2007年,美國、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與中國繼續(xù)作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的主要采用者。雖然美國仍然是此項技術的頭號使用者,但由于此項技術的廣泛采用,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全球的比重已有所下降。“憑借十多年來的知識積累,以及顯著的經濟、環(huán)境與社會經濟福利,轉基因作物在未來幾年里必將有更大的發(fā)展?jié)摿Γ谧钚璐隧椉夹g的發(fā)展中國家將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James說道。
該份報告顯示,布基納法索、埃及還有越南也很有可能群起效仿,成為批準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澳大利亞正在進行耐干旱小麥的現(xiàn)場實驗,還有兩個國家最近撤銷了對轉基因菜籽油長達四年的禁令。最后,印度等國也認識到了使用生物技術的重要性,該技術可以讓各國在包括水稻、小麥與油籽等糧食的生產上實現(xiàn)自給自足。第一個轉基因糧食作物——轉基因茄子有望在近期獲得批準。
“我預測,采用生物技術的國家、轉基因作物、生物技術特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以及從事轉基因作物種植的農民,都會在第二個十年中顯著增加。”James說道。“更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可能批準這項技術,因為考慮到資源有限,如今設計既嚴格又不繁瑣的監(jiān)管體系已經有了可行性。目前之所以無法及時批準黃金水稻等造福百萬人的轉基因作物,其實源于道德上的兩難處境,而監(jiān)管體系的要求往往成了目的而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