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wǎng)

染色體越短三文魚越“強”

   2017-08-22 中國科學報5540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有點不尋常的情況正在發(fā)生。擁有更短染色體終端的幼年大西洋三文魚通常被認為健康狀況較弱,然而,它們在從故鄉(xiāng)母親河游到海洋并再次游回來的史詩般的遷徙中生存幾率卻更高。

  有點不尋常的情況正在發(fā)生。擁有更短染色體終端的幼年大西洋三文魚通常被認為健康狀況較弱,然而,它們在從故鄉(xiāng)母親河游到海洋并再次游回來的史詩般的遷徙中生存幾率卻更高。

 

  位于染色體末端的染色體終端發(fā)揮著類似“帽子”一樣的作用,可在細胞分裂后保護DNA。但每一次分裂都會讓染色體終端變短,最終它變得極短使細胞不能再次分裂。對人類來說,變短的染色體終端與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癥有關,被認為可以反映整體細胞衰老和健康狀況。

 

  正因如此,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Darryl McLennan和同事對這一結論感到困惑。2013年春季,McLennan團隊在蘇格蘭北部黑水河中1800多只幼年三文魚或初次由河入海的小三文魚遷徙至大海之前,給它們身上加了標簽。該團隊還采集了每只小三文魚的魚鰭樣本以測量其染色體終端。

 

  在2014年和2015年秋季,McLennan期待這些三文魚從海洋回歸河流產(chǎn)卵,他們跟蹤了加標簽的魚類,并再次采集了魚鰭組織樣本測量線粒體終端的長度。原來的三文魚僅有21條仍然存活,且幸存者是那些開始遷徙時線粒體終端明顯更短的。

 

  “當我們開始這項研究時,我們假設擁有更短染色體終端的幼年三文魚壽命更短,但發(fā)現(xiàn)的結果與此相反。”McLennan說。

 

  這是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但謝菲爾德大學的Terry Burke指出,最終的分析僅依賴極少量最初三文魚的數(shù)據(jù):相當于最初數(shù)量的約1%。他希望在讓人們相信擁有更短染色體終端的三文魚遷徙時間比同類更久之前,進行重復性研究。

 

  但挪威自然研究所的Kjetil Hindar對這一生存率并不擔心。他表示,目前挪威三文魚的洄游率與此相同。“現(xiàn)在,三文魚在海洋中的生存幾率比30年前低了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回游率是現(xiàn)在的兩倍。”

 

  遷徙三文魚的生活并不簡單。盡管它們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多的魚類物種之一,但人們對海洋中的三文魚發(fā)生了什么所知甚少。最終,海鳥和大型海洋魚類的捕食以及更高強度的捕魚都意味著,只有很少的三文魚能夠返回至其淡水河流出生地。

 

  McLennan對擁有更短染色體終端的三文魚緣何能夠游得更遠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三文魚在準備遷徙及從淡水進入海洋環(huán)境時會產(chǎn)生生理變化,例如改變鰓以適應更高鹽度的海水。McLennan認為那些需要為海洋生活準備更多能量的三文魚為此將會以維持其染色體的長度為代價。此外,與人類不同,魚類能夠修復其染色體終端。無論最終研究結果如何,McLennan認為,該研究表明人們需要更好地了解染色體終端在衰老和細胞健康中的角色。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