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買菜做完家務,去附近一家“健康家園”做個足底按摩,和老伙計聊聊家常,說說最近哪里好玩、過年了要不要團購一些東西。有時候還會現(xiàn)身說法,與老伙計分享自己服用“保健品”的心得——這是市民黃阿姨的日常。幾年下來,在一款叫賽爾復得的植物飲料上,她已經(jīng)花了十多萬元。
在黃阿姨看來,自己服用的這款產(chǎn)品不錯,雖然治不了病,但能讓自己有時候顯得精神一些。更重要的是,黃阿姨這輩子沒什么朋友,這幾年來“健康家園”坐坐,搞活動時與老年朋友唱唱歌、玩玩游戲、講講笑話,日子過得挺開心。在這里,她有了一種老有所依的感覺。
這樣的“健康家園”、這種所謂的“保健品”,真的能讓老年人老有所依,還是僅僅打著健康、親情的幌子,在老年人身上賺取高額利潤?記者為此展開了調查。
健康焦慮下的心理安慰
像黃阿姨這樣的老年人并不少。退休教師洪老師患有靜脈曲張,只要有空,他就跑到外面去“吸氧”。洪老師吸氧的地方不是醫(yī)院,而是一家食品銷售店。街坊鄰居問起來,他只說吸氧是免費的、效果很好,有時候也會在吸氧的地方買些保健品,至于到底買的是什么,洪老師并不愿意透露。
而執(zhí)法人員看到的情景更為壯觀:“在一些老小區(qū)或菜市場附近,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所謂的‘生活館'’健康館‘,里面擺著四五十把電療椅,在固定時間段進行電療,人滿時就得排隊等下一場,每一場30分鐘到60分鐘。”海曙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稽查大隊隊長王海洪介紹,在電療過程中還有“講課”,而所謂的講課通常只是講一些健康知識,卻也吸引了很多老年人。“紅火的時候一家門店每天這樣的體驗能舉行五六場。”
不過,由于體驗是免費的,“講課”也只是講些科普類知識,暫不涉及銷售產(chǎn)品,并沒有實質性的違法行為,執(zhí)法部門對于此類“生活館”“健康館”也無可奈何。
那些“體驗”后出來的老人們,似乎比進去時精神了些。“這個腿部按摩,可以增進血液循環(huán),年紀大了,老胳膊老腿的更需要保養(yǎng)。”一名在新典路“健康家園”體驗免費按摩的阿姨說。店里另一名張姓阿姨正貼著眼貼,她經(jīng)常出現(xiàn)眼結膜下毛細血管出血的情況,視力模糊、眼睛干燥,且久治不愈。店里的工作人員告訴張阿姨,用這眼貼貼著會好起來的,他還舉了其他人的例子來證明這種眼貼的療效之強。“貼貼總比不貼好。”張阿姨這樣安慰自己。
事實上,這些“健康家園”“免費體驗”往往以出售高價保健品甚至食品為最終目的。它們無法替代藥品,更別說有治療、預防等功能了。以賽爾復得為例,這僅僅是一款含有純凈水、海洋深層水(飲用水)、米醋、海洋紅藻(紅蘺)的植物飲料,甚至連保健品都算不上,只是普通的食品。銷售人員陳某在面對執(zhí)法人員“用量多少”的回答是:愛喝幾瓶喝幾瓶,反正它只是飲料。而消費者黃阿姨卻被告知,只能以“滴”來計算,一瓶賽爾復得有30毫升,共600滴至700滴,每次只要服用幾滴就行了。
至于保健品,也僅僅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jié)人體的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國外,保健食品被稱為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s)。無論是食品還是保健品,絕大多數(shù)老年人抱著對健康的向往而購買。調查顯示,60.3%的老年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關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遠遠高于對“保健品成分”(13.7%)、“保健品品牌”(13.2%)的關注程度。而在獲得的渠道中,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銷、廣告宣傳而購買保健品。
情感缺位后的心靈寄托
每天早上8時,周阿姨會準時去做理療。周阿姨平時是個內(nèi)向的人,腿腳也不太利索。“我沒地方去,就去做理療。”她這樣告訴別人。
寂寞讓儉省的周阿姨選擇了免費的理療體驗。“親情牌”正是這些免費健康體驗店的殺手锏。海曙區(qū)新典路上“健康家園”一名工作人員在本子上記錄了1月7日分享會的內(nèi)容:“周阿姨擅長唱(劇曲),黃叔叔會唱歌。”“先做了小游戲,氣氛十分和諧。”
當然,這些活動僅僅是“熱身”。從工作人員的筆記中記者發(fā)現(xiàn),他們還與老年人分享了“見字如面”中白血病患者李真的故事,提出“健康能夠深入人心”的希望。
“其實,這些都是銷售人員的套路。”一名執(zhí)法人員介紹,向老年人集中銷售保健品(或食品),一般會先采用免費體驗或打卡送雞蛋等方式來招徠老年人,并讓他們養(yǎng)成天天打卡、進店體驗的生活習慣,接著開始介紹保健養(yǎng)生知識,在此過程中還借用一些央視報道來彰顯其說法的權威性。待擁有“粉絲”后,才開始推銷產(chǎn)品,而這些產(chǎn)品的價格往往比同類產(chǎn)品高出許多。“頗有些放長線釣大魚的味道。”執(zhí)法人員說。
銷售人員這樣的做法,實質上是利用了部分老年人感情空虛、渴望親情友情的心理“乘虛而入”。從1987年開始,我市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至2017年年末,全市有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45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4.3%,也就是說,幾乎每4個人里就有1位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因子女忙碌無暇陪伴,有的是子女在外地工作而處于“空窠”狀態(tài),有的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獨居老人,再加上身體機能老化、日常生活單調,老年人也希望找到“組織”。由此,一開始打出“免費”幌子的“健康家園”“養(yǎng)生館”,正好契合了這部分老人的需求,成了他們的活動場所。
市民王女士(化名)在幫母親整理房間時,發(fā)現(xiàn)床底下藏著一箱箱的保健品,許多已經(jīng)過了期。王女士初步估算了一下,這些保健品花費了母親7萬多元。并沒有食用的需要,為什么還要買這么多保健品?母親表示,銷售員小伙子很熱情,她是礙于情面才買的。
而劉伯伯面對兒子的責問時,毫不客氣地反問道:“你們給小孩買100多元一罐的奶粉,一買就是一大箱。難道就不允許我們老年人花自己的錢買羊奶粉?銷售員對我很貼心,為了幫他們完成業(yè)績,我多買一些也是甘心的。”
當保健品遇上集中會銷
在網(wǎng)上,甚至有網(wǎng)友提出,年輕人花幾百上千元買減肥產(chǎn)品也未必有效,卻很少聽說查處減肥產(chǎn)品。老年人同樣是花錢買保健產(chǎn)品或食品,有時候價格是高了一些,卻收獲了關心、照顧,為什么要查處這部分保健產(chǎn)品?
確實,賽爾富得本身并沒有錯。它上面清晰地標注著自己的品名、成分乃至性質——植物飲料;哪怕只是飲料、它每瓶30毫升的容量售價卻高達475元,在物價市場化的背景下并不算違法。而且近年來寧波針對老年人市場集中銷售的保健品,假冒偽劣現(xiàn)象幾乎見不到了,銷售者賣的基本是合法產(chǎn)品。
“在實際查處的案例中,對老年人進行集中會銷行為的保健食品銷售,主要問題是虛假宣傳。”據(jù)執(zhí)法人員介紹,所謂會銷,指以集中會議的方式,尋找特定顧客,通過親情服務和產(chǎn)品說明會的形式銷售產(chǎn)品。會銷只是一種銷售方式,并沒有違法,但在會銷過程中,將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吹噓得神乎其神,有“治療”“治愈”功能,甚至有防治“未病”的功能,這就構成了虛假宣傳。
不過,由于虛假宣傳主要以口頭方式傳播,要取證并固定證據(jù)有很大的難度。“老年人會銷宣傳的對象是老年人。在集中會銷時年輕人是進不去的,即使是老年人,如果是生面孔,也很難打入會銷陣營。”海曙區(qū)銀齡志愿者王先生多次“探營”那些“養(yǎng)生館”,發(fā)現(xiàn)有些商家甚至要求查看身份證。
“虛假宣傳比較常見的證據(jù)是影像資料,不過在實際查處的案件中,這些證據(jù)沒有一件是通過老年消費者提供資料而獲得的,這與老年人取證意識不強、手機拍攝技巧不熟練以及會銷現(xiàn)場工作人員警惕性高有關系。”記者在采訪中遇到的多位辦案人員,都表示取證是最大的難點。
部分不法銷售商巧妙規(guī)避直接針對產(chǎn)品的虛假宣傳,也讓取證難上加難。“產(chǎn)品不直接講功效,而是講成分。比如一款富硒產(chǎn)品,45分鐘的課中,只有5分鐘講產(chǎn)品,剩余40分鐘都在講硒的功效。再比如紅景天軟膠囊,只講紅景天的中醫(yī)理論和功效作用。”辦案人員說。
但這樣確實很容易對老年人造成誤導。去年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聯(lián)合人民網(wǎng)輿情數(shù)據(jù)中心發(fā)布的“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老年保健品位居熱點第一。隨著“權健”事件發(fā)酵,部分老年人對會銷保健品等不再信任,近期我市此類投訴也有所增加。
除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努力,有關專家建議社會加大宣傳力度,子女要多多與老年人溝通,真正的親情、關懷不是建立在以購買商品為目的的基礎上的。事實證明,當保健品銷售網(wǎng)點被取締后,那些曾親熱地叫著“阿姨”“叔叔”甚至“干爸干媽”的年輕促銷員,沒有誰會再露面??梢?,老年人在免費體驗場所收獲的“親情”,終究是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