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瘦肉精”豬為何近兩月突然頻發(fā)

   2009-03-18 中國食品網中食網6010

  先是天河牲畜交易市場要關停,接著金戎、嘉禾市場分別截獲“問題豬”,自上月毒倒70位廣州市民以來,“瘦肉精”一直攪得豬肉市場雞犬不寧。一串串疑問也被攪起:為何前幾月安然無恙,近兩月突然發(fā)生?為何僅僅發(fā)生在廣州?是外地“毒豬”約好時間共同“闖關”,還是常態(tài)問題的曝光效應?

  經過與多名業(yè)內人士對話,記者得到一個廣受認同的說法:瘦肉精問題一直存在,只是由于毒倒70人的“偶然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才顯得突如其來。

  一名1996年開始執(zhí)業(yè)的生豬老板透露:“瘦肉精”早期曾作為“科技成果”來推廣,被禁用后仍有大量散養(yǎng)戶在用。“散養(yǎng)戶大概有7成在用,規(guī)?;B(yǎng)殖的就極少。我敢打包票,這兩年市場每天至少有幾百頭瘦肉精的豬,比例占10%到20%,三大批發(fā)市場都一樣。”也就是說,這說法如果屬實,廣州市民平均每吃10口豬肉,其中有一口含有瘦肉精。

  既然長期都有,為何這次毒倒70人?多名業(yè)內人士也感到難以理解。“一般不會用大劑量,而且出欄前要停藥,停一個月就檢不出來”。有人估計,這批豬可能有病,急著要出手,沒停藥就出欄了,其中殘留量大到可導致食物中毒。而此前的“問題豬肉”僅引起輕微不適,“人家沒放在心上”。

  業(yè)內人士回憶道,近幾年農業(yè)部門不時掀起整治行動,市一級、區(qū)一級動檢人員下來檢查時,經常查出瘦肉精問題,每查到一次就封殺來源地三個月。但在事發(fā)前,農業(yè)部門派駐各市場的動檢人員卻從未對進場生豬實施尿檢,只要“證照齊全”就可入場,而所謂的“證照”并不含瘦肉精檢測一項。

  “廣州人愛吃瘦肉,你看市場上的價差就知道了。”一名河南生豬老板說,“我們農村就不同,殺完豬先看膘,至少有三個手指寬的肥肉才叫好豬。”他認為,是廣州的飲食習慣導致“問題豬”不斷南運。(記者曾頌)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