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網

東干人,信仰伊斯蘭教的特殊族群

   2015-07-23 中國食品網3269
核心提示:2008年9月,筆者在寧夏銀川采訪華裔馬來西亞學者劉寶軍時,他向筆者贈閱了他考察、研究東干人的專著《悲越天山》,并向筆者建議
2008年9月,筆者在寧夏銀川采訪華裔馬來西亞學者劉寶軍時,他向筆者贈閱了他考察、研究東干人的專著《悲越天山》,并向筆者建議:“有機會去中亞各國時,考察一下那里的東干人。”
帶著陜西口音的東干人
在新疆喀什老街、“巴扎”(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閑轉時,筆者就遇見了東干人。他們穿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服裝,持著這些國家的護照,但長相又有些像我國陜西、甘肅一帶的回族。在街邊的店鋪和當地維吾爾族談價錢時,他們偶爾會迸出一句讓人驚喜的帶有陜西口音的話。
東干人?筆者走上前去道聲“色蘭”(阿拉伯文Salam的譯音,穆斯林相互祝安和問候的用語),他們立刻滿臉笑容地回復 “色蘭”,交談在彌漫著伊斯蘭氛圍的喀什大街上開始。他們真是東干人,漢語中帶著還沒徹底褪去的陜西口音。
交談中得知,他們有的生活在吉爾吉斯斯坦,有的生活在哈薩克斯坦。隨著喀什辟為我國的特殊經濟開發(fā)區(qū),原本就常來喀什的這些東干人,更頻繁地穿梭于喀什與本國之間。在喀什,每到禮拜時間,他們很清楚最近的清真寺在哪,并能在第一時間步入清真寺,在中國伊瑪目(領拜人)的帶領下,和中國的穆斯林一起做禮拜。遇上伊斯蘭教的重大節(jié)日時,他們便會去艾提尕爾清真寺禮拜。在他們心里,那里是最神圣的禮拜之地。
2010年和2011年,筆者在寧夏銀川舉辦的兩屆關于穆斯林企業(yè)發(fā)展的研討會上,都遇見了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前來開會的東干人。如果不與其深談、不看護照,單憑他們的相貌和語言,大家都會以為他們是我國陜西、甘肅一帶的回族。每次開完會后,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功課”要做——前往陜西,在西安西門的門環(huán)上敲3下,說聲“回來了!爺,我替你回長安城了”。這些已經幾代定居國外的東干人,為什么在回國后有這么一項“功課”呢?他們口中的“爺”又是誰呢?
從黃土高原到天山的一次漫長遷徙
清朝末年的回族起義中,陜西回族白彥虎帶領他的跟隨者,在左宗棠帶領的清軍追剿下,一路從陜西到寧夏、青海、甘肅,輾轉向西,經過六盤山、賀蘭山、祁連山,進入天山腳下。
當時的新疆正面臨著沙皇俄國扶持的阿古柏政權勢力占據疆內大部地區(qū)、新疆隨時都有從祖國懷抱中分裂出去的危險。對此,清政府內部也分為兩派,李鴻章等人主張放棄收復新疆,左宗棠則主張一定要收復新疆。最終,清政府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見,命他進軍新疆。
左宗棠和白彥虎兩度在新疆相遇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清軍攻克烏魯木齊后,阿古柏驅使民夫在吐魯番大興防務,并派白彥虎所帶領的回族把守在這里,企圖阻止清軍收復新疆的步伐。
左宗棠要求對跟隨白彥虎的回族“均應寬貸,亦天理人情所宜”,并對部下聲明:“嚴禁殺掠奸淫,則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懷。不但此時亦宜成功,即此后長治久安,亦基于此。”
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清軍從烏魯木齊突然出兵,一舉奪下阿古柏的大總管愛依德爾呼里把守的達坂城。4天后,清軍從東西兩面進攻吐魯番,白彥虎帶領的回族拼力守城不支后,選擇了向西逃亡,替阿古柏政權固守庫爾勒,再次成為新疆收復中的攔路虎。左宗棠下令清軍南下攻克焉耆,白彥虎為了阻止清軍前進,將開都河決堤,造成當地水災。白彥虎本來準備將儲備的糧食運走,因為慌亂中決堤,自己斷了退路,便把糧食就地掩埋。追來的清軍此時正處于糧草供應不足的窘境中,很快便找到了藏糧之地,解決了糧食危機。
從焉耆撤離出的白彥虎,帶領的人多達數萬,但真正具備戰(zhàn)斗力者不過千余。負責追擊白彥虎的劉錦堂是左宗棠手下的得力戰(zhàn)將,嚴格遵守左宗棠的民族政策,下令“守執(zhí)軍械者斬,余均不問”。數萬回族或被俘虜或決定放棄繼續(xù)流亡,被清軍交給后續(xù)兵團妥善安置。
正當清軍決定乘勝收復整個新疆地區(qū)時,英國出面交涉,企圖扶植阿古柏長子伯克胡里立國稱汗。左宗棠指示劉錦堂:“清軍收復舊疆,與英何干?”劉錦堂便帶兵直逼伯克胡里和白彥虎試圖立國稱汗的喀什噶爾城下。白彥虎帶領回族起義軍站在天山腳下,他們沒有臣服于清政府,而是選擇了被俄國人接納到天山另一側的命運,這是否是他所愿?歷史在這里留下了一個謎團。
逃亡到境外的那些回族,面對當地人問起來自何處時,常常以“東干”作答,即“東邊來的”之意,因此得名“東干人”。他們在前蘇聯時期被正式認定為一個單一民族,并以“東干”冠名。
在新疆大地上,尋訪當年的陜西回族后裔
當年,白彥虎帶領最堅定的那批追隨者離開天山進入異域時,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多倫山,饑餓和寒冷奪走了數千人的生命。最終,約3000人戰(zhàn)勝了天山設在他們面前的死亡威脅,這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族群到了天山另一側的中亞,將自己駐足的地方命名為“營盤”。如今,這個具有軍事意味的名字仍被哈薩克斯坦保留了下來。
另一批在進入異域前最后離開白彥虎的回族士兵,他們的后裔目前主要集中在喀什市南邊的疏勒縣塔孜拱鄉(xiāng)。百年時光流逝,他們誠如張承志先生在《正午的喀什》一文中描述的:“斤斤計較地勉強營生,緊靠著寺抱成一團。他們學了些維吾爾族話,把泥屋搭在了這片綠洲。后來世道繼續(xù)穩(wěn)定,他們開始出門也戴白帽子,在泥屋的庭院里,栽了些葡萄和鮮花。”
分布在塔孜拱鄉(xiāng)的陜西回族后裔,每逢端午和中秋等節(jié)日,都按內地的方式來慶祝。他們普遍喜歡吃洋芋和辣椒,雖然說著維吾爾語,但仍然保持著昔日陜西關中一帶回族的風俗。談起歷史,他們會淡然地操起陜西口音:“祖上也就是從那邊來的,一路打仗過來,沒把左宗棠怎么樣,倒把自己給打丟了,我們的先人發(fā)現回不去了,就在城邊邊子上落了戶,去山那邊的在國外落了戶……”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清真
推薦圖文
推薦清真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手幫助  |  信息發(fā)布規(guī)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